或许可以用孙权那边比之过去更加强大来做借口,但人家强大,你却不能跟上并且比对方更加强大,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能。 再者说了,事情是要看结果的,结果就是比不上,哪里有那么多为什么? 蔡瑁曾经多次用这种“结果论”的眼神去审视别人,现在轮到自己了,才明了这种审视让人多么难捱。 有关曹昂的那些话,被家族派遣过来的蔡和,虽然也不是没有将那些话听进去,但心态上偏向于将其当成一种激励、提醒,甚至是警告手段。可来到江夏之后看到自家族兄这个状态,这是真的有点不对劲啊。 蔡和:“不知兄长可是有何困扰,若有用弟之处,绝无推辞之言。” 面前是信誓旦旦的族弟,对方好似还跟过去一般无二的信任着自己,蔡瑁扯了扯嘴角:“别胡思乱想,不过是那孙氏小儿几次三番挑衅,令人心中不悦,并无妨碍。” 是逞强吗,是吧,是不愿意流露颓势吗,是的。 蔡瑁拉着对方走进书房:“家中可有其他言语捎来?” 言语确实是有的,无非就是一些常见的叮嘱,倒是二姊有几句特别的叮嘱。 蔡和道:“家中对兄长多有挂念,二姊特意托我给兄长带句话。” 蔡和口中的二姊,正是刘表之妻蔡夫人。 蔡瑁问道:“不知二姊有何言语?” 蔡和道:“二姊说知道兄长为了家族受了委屈,让兄长定要宽心,莫将他人言语放在心上。” 很显然,对方是真正摸清楚蔡瑁情况的那个。 事实上相关的言语她也没少听,作为女性,也是作为妻子,哪怕在东汉这个束缚相对没有那么严重的时代,她会受到的舆论谴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更甚蔡瑁一筹。 其实真要让蔡夫人说心里话的话,她真半点不想要安慰蔡瑁,她觉得这群男人就是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多了,所以既想要功成名就、拜相封侯,又想要为人称赞、流芳青史。 既要又要还有,有一样得不到便要心中愤懑,妥妥的贪得无厌。 可谁让他们是有更多选择余地的人呢,家族的未来,自己的未来,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于对方,所以该劝还是要劝的。 有的时候人之所以会想不开,是因为缺了一块遮羞布,自古忠孝难两全,在忠方面落下的道德,便以孝为幌子来解释行径便是。 只是孝还不够的话,加上为了百姓、为了大义,人想要给自己找借口的话,总是能够找到无数借口的。 蔡和发现蔡瑁在听到这句话后,态度竟然真的有所变化,还是往好处里面变,不由赞叹自家姊姊的聪慧。 同时,他也提醒道:“到底州牧挂念一番,兄长可要书信一封以表谢意?” 人家那边别管怀着什么心思,找上蔡氏让自家人帮忙转达,那就明显是带着善意来跟你谈的,论情论,都是该有所回复的。 蔡瑁点头,做到一旁抽出一份空白的文书便书写了起来。 蔡和算不上多么聪明的人,却也看得出来,兄长行动中似乎带着些许怨气。 他四下打量了一下,确定周围都没有人,向着蔡瑁所在的方向微微倾身,小声问道:“兄长与陆州牧可是有何误会?” 蔡瑁忍不住看了一眼自家兄弟,就这么说上“误会”了,是不是该谢谢你没有直接说我做了什么错事啊,你到底是谁的亲戚,屁股往哪边坐呢? 蔡瑁:“如何便言语误会?” 蔡和回了几句,虽然没有明确指责谁,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子陆伯安多么多么好,你跟他不好的话,那是不是你有问题的意思。 真不愧是你啊,陆伯安。 所以和啊,你刚刚提醒我要表达谢意,到底是礼节上的、政治上的,还是你偏心上的? 早在当年刘表还活着的时候,蔡瑁就已经见识过陆离蛊惑人心的本事了,当时他同样也是被对方蛊惑的一员。 当时是当局者迷,如今却是旁观者清了。 当年对方对刘表,那是动之以情,晓之以,又是跳出局外、又是设身处地,最最让人难以想到的是,他跑到别人的地盘上,竟然还敢对地盘拥有者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 刘表可以说被对方哄得一愣一愣的,蔡瑁冷眼看着,只觉得对方都快要忘了对方是从曹操那边来的了。 就连被对方气晕过去之前,还一口一个“伯安”叫着呢。 而当初对方对自己,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手段,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太一样而已。 最后到底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蔡瑁不至于将一切推到自己是受人蒙骗这种事情上来,毕竟会在这种事情上被人给蒙骗了,只会显得他更加愚蠢…… 想了很多,蔡瑁看着蔡和,有种看到当年的自己的感觉。 他也不跟对方争辩什么,只点头承认对方说得对:“因守城之故情绪些许紧绷,我对州牧并无误会。” 蔡和点头,好似接受了蔡瑁这番说法,然后在一旁帮对方磨墨。 很正常的行为,偏偏给了蔡瑁一种对方在催促自己赶紧写的感觉。 错觉吧,一定是错觉吧? 将江夏情况,孙权那边的动态,自己如今的情况,以及感谢来自陆离的挂怀写清楚后,蔡瑁将文书递给蔡和,让对方顺路带回去。 蔡和也不觉得自己这是被兄长驱赶了,毕竟来这里就是为了通个气,彼此表一下态,那自然是带着书写态度的文书回去才是有始有终的做法。 又关心了几句,蔡和带着文书踏上了归程。 —————— 襄阳。 看着蔡和捎回来的文书,只从这份文书看,江夏的情况也好,蔡瑁的心态也罢,看起来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比水军的话,蔡瑁那边比之孙权确实逊色不少。 但真的纯唯结果论的话,孙权的水军就算比蔡瑁的好又能怎样呢,还不是没能攻下江夏。 这般一想,到底谁强谁弱还不好说呢。 不过真的还要继续打下去吗,曹操那边还好说,可孙权那边不过一州之地而已,这般硬是耗着,耗的可都是宝贵的春耕时期。 而且现在春耕已经临近尾声,这不是说春耕要结束了,大家可以放开了打了,而是说春耕已经快要结束了,再不补救的话可就真的没得可补救了。 种地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撒上种子就能够坐等收获的,什么时节办什么事情都是有讲究的。 错过了应有的时间,都不说收成减少,很可能直接就是一个颗粒无收。 刘备看起来得到了两郡之地,可实际上得到之后就一刻不停的在进行着战争,都不说郡内人心归附情况如何,只是农人耕种便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到最后土地是得到了,但土地能够带给他怎样的收益,可就说不定了。 要说刘备本人也是当过地方官员的,诸葛亮不可能不懂这些,莫非真的是自知无路可走,只能首尾难以兼顾的放手一搏吗? 本来因为蔡瑁的文书稍稍舒展的心情,想到益州如今还未停止的军事行动,又不免操起了心。 虽然荆州的军事行动同样不曾停止,但是攻取与守城之间,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的。 事到如今,陆离仍能想起当初强攻江夏时惨重的伤亡情况。 不客气的说,凭借曹操如今的体量,光打消耗战,就足够将剩下的人都耗死了。 他只需要出一部分兵,其余人就要用全部的兵力去抵挡,部分兵力不会对地方生产造成过度的影响,但全部的兵力就不一样了。 长此以往,一方消耗的同时还能恢复发展,另一方则是纯粹的消耗,胜负岂不显而易见。 只要没有意外,继续下去曹操必然是胜利的一方。 可这是东汉末年,怎么可能会没有意外呢? 战争免不了要死人,而死人一旦处不好,随之而来的便是瘟疫。 江夏之前在荆州争夺战中沦为了绞肉机,陆离任职荆州牧之前,便提醒过曹操一定要注意打扫战场,妥善安置尸体与伤兵。 而在他任职荆州牧之后,更是时刻关注着战后处问题。 其中包括了有关死去兵卒的抚恤,伤残士兵的安置,以及有功兵卒的奖赏,当然了,也有战场的清扫与打。 陆离甚至亲自去看过,生怕有谁不当回事,或者偷懒糊弄。 可瘟疫最是不讲道,哪怕你严防死守,似乎都阻挡不了对方分毫。 如果说蔡瑁的上一封文书还让人略微舒心,那么下一封便让人忍不住眼前一黑了。 不说陆离本人切实展现过对疫病防范的重视与亲力亲为,就说在这个时代,谁不是闻“疫”丧胆。 任你是世家豪强还是达官显贵,在疫病面前都没有三六九等可言,只会平等的躺板板。 尽管蔡瑁用的词汇,是“似有疫状,已安排医工处”。 但是能够这般写出来给他送过来,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陆离提笔又放下,可还不等彻底搁置,立刻又拿了起来。 在这个时候出现这种事情太致命了,一方面必然影响己方士气,另一方面也不能确定敌方到底是会闻“疫”而退,还是趁机攻城。 虽然从人道主义方面讲,是不应该攻城的,而且士兵听说城内有疫病,进攻的时候也不免心中惶惶。 可战争哪里有那么多人道主义,万一对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事情真的难说。 一方面是守城的危机,一方面也要注意疫病的处,这一个不好传染开了,事情可就不好收拾了。 陆离一边安排人运输粮草,准确说是打着运输粮草的幌子运输草药,有些事情在还没有确定的时候不能太过大张旗鼓,不然内部人心就先散了。 另一方面,也是给曹操那边送信,让对方有个心准备。 不管是真是假,料己从严,这事不能怀着侥幸心。 草药是一方面,医工也不可少,值得庆幸的是,自从得到荆州之后,他们还一并得到了张仲景。 这是什么,这是汉末重要战略资源。 陆离的各种安排都没有避开曹昂的眼睛,疫病的事情同样也是如此。 眼看着曹昂主动请命要去江夏安定人心,以对方的身份来看,确实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但他真的能够将曹操的儿子这般指派出去吗?
第254章 曹昂的选择 陆离很是认真的看着曹昂,目光好似在衡量对方言语的真假,到底是真心愿意去,还是笃定了陆离肯定会拒绝,所以在这里进行态度方面的表演呢。 换做平常时候,便是真的为了搏名利的表演,陆离也不介意配合一二,但是此刻陆离完全没有那个心情:“疫病非小事,性命攸关,子脩可要好生考虑。” 陆离摆出了一副你要是点头我真的会派你去的架势,同时也给对方留下了可以委婉拒绝的余地。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69 首页 上一页 25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