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彦不由分说便在前引路。谢盛与老仆二人踟蹰半晌,终于还是跟上了他。 “师茂兄,大恩不言谢,以后有需要谢某的地方,尽管开口。”他道。 韩嘉彦只是笑着摇了摇手。 他于观桥畔雇了一辆骡车,乘上车,让车夫往内城行去。骡车一路沿着陈州门大街向北,行出一里地,都是喧嚣商铺。尽管是从锦官城而来,谢盛与老仆还是被这繁华景象惊呆了。 “这便是东京之繁华,谢某今日开眼了,咳咳咳……”谢盛清瘦的面庞上,一双眼炯然有神。 “这只是新城,入了旧城,更繁华。”韩嘉彦笑道。 不多时,眼前又现一条河流。河面凝冰,两岸建筑白墙乌瓦,错落有致,沿河而植的垂柳凋敝,于寒风中瑟瑟摇曳。正前方的道路上,又出现一座桥,没有桥柱,大木料凌空架设,装饰如船,宛如飞虹。 过桥时韩嘉彦介绍道:“这便是汴河,自西北穿城而过,目下走的这座桥,是下土桥,仿上游的虹桥而造。前头是南角门子,我等从此门入旧城。” 一入角门,眼前景象又是一变,檀香阵阵扑鼻而来,入眼尽是宫观佛寺,重檐叠瓦,蔚为大观。 “目下沿着走的这条街是旧宋门大街,西侧大半个坊基本都是观音院,观音院往北,隔着一条街是上清储祥宫。观音院的西侧,看不清的地方,那里便是大相国寺了。” “似是隐约能见大相国寺资圣阁。”谢盛双目放光道。 沿着旧宋门大街前行约莫一里地,左拐入一条略窄的街道,打景德寺路口拐入审计院小巷,右向西拐入东二条甜水巷,自此便一路向西。 韩嘉彦指着北侧的一座繁华无比的楼宇道:“这是潘楼街,在宫城东角楼外,东京最繁华的集市之一。” “这热闹的酒楼莫非就是潘楼?”谢盛猜测道。 “正是。” “潘楼蜜饯的大名,某在成都府也时常听闻。” “无疾兄等回来可带一份尝尝。” 谢盛观他神色,道:“师茂兄不喜甜食?” “某确然不大喜爱甜食,儿时因吃甜食遭了罪。”韩嘉彦淡笑道。 闲谈间,骡车晃晃悠悠穿过御街。这是汴京城的中轴线,正对着御街的皇宫正大门宣德门阙楼高对、恢弘庄严,很远便能望见。宣德门近前一坊距离内,有重甲禁军把守,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巡逻不间,无人敢于靠近。 远远望见御廊侧排满了香车宝马,这时间,正是早朝时分,达官贵人的车马具聚于御廊侧的待漏院旁,等待自家郎官散朝。 韩嘉彦与谢盛沉默下来,皆注视着眼前巍峨的宫殿群。那重重宫锁之后,藏着自古以来士大夫的理想,而眼前的重重宫锁恰如横档于理想前的道道关隘,成了年轻的学子们需要用毕生去突破的桎梏。几人败下阵来,又有几人可上重宇?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似是有所触动,韩嘉彦轻吟出声,随着摇晃的骡车,圆融清灵的嗓音唱出一曲凄婉的词。 谢盛静听,观他侧颜清俊柔和,好看至极,心口莫名一颤,竟是突兀想起他在故乡的未婚妻来。他暗道一声荒唐,收敛了心神。
第二章 礼部贡院位于宫城西南角的尚书省官衙之南,一街之隔。尚书省门阙高耸肃穆,贡院前却热闹非凡。礼部每日派驻考吏在此,为报到举子办理投纳诸事。 “谢盛,成都府华阳县人,祖谢裳,进士出身,将作监丞通判成都府军府事。父谢充,进士出身,秘阁校理充成都府府学教授……”礼部的吏员拿到解牒、家状后,一人唱名,一人与各地贡院发送的名目核对,将举子籍贯、三代名讳与曾任官职、体貌特征等事无巨细唱出。 压着最后一日前来投纳的人倒也并不少,贡院前设以报到的连廊内已排满了人。大多衣衫陈旧,风尘仆仆,一瞧便知是偏远地区赶来的举子。 唱名让谢盛颇为尴尬,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听考吏唱名。 他之后便是轮到韩嘉彦,考官一拿家状便神色一凛,忙缓了声,客气道: “竟是韩家六郎,您怎的亲自来投纳?” “某不能亲自投纳吗?”韩嘉彦反问。 “自是使得,是仆多言了。”考吏连忙施礼赔罪,不敢再套近乎。放低声音念出家状,让身旁同僚核对。韩嘉彦默然冷眼注视,等核对无误,取到应试状,便与谢盛主仆离了贡院。 他比之此前,心绪似是沉郁了些许,坐在骡车上,一时没了给谢盛介绍汴京风物的兴致。原路返回,途经潘楼,韩嘉彦让停了车,领着谢盛主仆入了潘楼东侧的土市子。 他买了两袋胡饼、一份白肉、一份鹅鸭排蒸。半途遇着个白虔布衫的小郎卖辣菜,他也买了一角。末了又去了蜜饯铺子,买了西川乳糖、回马葡萄、樱桃煎。拢共花了百文钱有余。 挑花了眼的谢盛主仆还以为韩嘉彦买这么多吃食是饿坏了,却不曾想听他道:“无疾兄,我那小院荒废多年,灶冷无柴,你二人去住下,头日里怕是很难生火造饭。这些吃食你且带回,莫要饿了肚子。” “这如何使得!师茂兄折煞某也。”谢盛感动至极。他与老仆身上盘缠用尽,住不起旅店也买不起吃食,本想着找一处庙观住下。如今却得萍水相逢的韩嘉彦如此照拂,感激涕零以至于惶恐。 逛街采买的韩嘉彦心情已然平复,不由分说将吃食全塞给他二人,笑道:“你们尝尝,好吃得紧。” 见他诚挚笑容,谢盛主仆一时难以成言,盛情难却,只能含泪收下。 骡车转而向北,一路行至西榆林巷,终于停下。韩嘉彦付了车费,领着主仆二人站在了西榆林巷北的一处宅院门口。宅院牙头护缝软门上铁锁紧闭,院内墙头有枯藤蔓出,看得出已是许久无人居住了。 他也没急着开门,指了指西侧,道:“一街之隔就是马行街,有好几家医馆。抓药可去金紫医官药铺,医病妙手诸如能太丞家、杜金钩家、曹家、山水李家。你这病,杜金钩最善,让他瞧一瞧,半年内应能缓解不少。” 谢盛主仆又是感激一揖。 韩嘉彦这才取出钥匙,打开院门,因着锁头生了锈,他废了好些力气。院门吱呀打开,入眼是个前院,西南角落里一口水井,东南角是柴房、灶厨,正对着坐北朝南的是前堂,前堂后,围着后院分西屋、东屋。西屋是主寝,东屋兼着书斋,亦附寝榻,东北角是茅房。前院载着一棵紫藤,后院有一株梅花。这个时节紫藤枯萎,梅花却凛然傲立,含苞待放。 屋内物什落满灰尘,看得出常年无人洒扫。 “师茂兄,这是多久未归了?”谢盛询问。 “算算应有七年了罢。”他应道,随即道,“无疾兄,你二人可住东屋,西屋供有我娘亲灵位,有些不便。” “哦,这是自然,不敢打搅尊堂。”谢盛连忙应道,心中因知晓他青年丧母而生怜悯同情之心。只是为何会在这小院之中供奉灵位?韩忠献家自有宗祠……莫非是外室? 韩家六郎竟是外室子……谢盛眸光微变,心中对韩嘉彦的身世起了好奇心。 韩嘉彦开启了西屋的锁头,独自入屋,取了自己腰间悬着的巾帕,擦干净灵位牌与面前香案上的浮灰。灰尘扫尽,牌位字清,望着灵位牌上“先妣韩母杨氏闺名璇生西莲位”,他喉头微动,眸光含波。 将灵位摆正,他从香案抽屉里取出三支香来,点燃,扶香向案头灵位三叩首,将香恭恭敬敬伫于香炉之中。 他低声道:“娘亲,儿回来了,学成了一身本领,当能应付宵小。来年早春,便要应试。儿会实现您多年的夙愿,也会查清您去世的真相。请娘亲保佑儿一帆风顺,保佑女儿身之秘得以保全。” 说此番话时,那本清雅圆融的男子嗓音,忽而变为了隽美柔畅的女子嗓音。韩六郎竟是女儿身!却不见她有丝毫女儿姿态,一口男嗓切换自如,从头到脚无一处不是男子样,任如何跑道走马的老江湖,也瞧不出破绽。 庭院梅浅,案台积尘。母音谆柔,游衣密线,凡此过往,皆成绝唱。她叩首伏地,低低隐泣。 …… 约莫一盏茶的时间,韩嘉彦自西屋而出,重新给西屋落锁。她已与寻常样态无异,又与谢盛主仆辞别道: “某这便告辞,久游未归,要回家宅中请安。无疾兄安心住下,某过几日再来相会。” “师茂兄慢走。” 她笑而洒脱一揖,跨出门去,谢盛主仆在后相送,送出去两条街。韩嘉彦驻足,推手: “回去罢,城中道路不熟,莫要迷了路。” 在谢盛主仆深深的揖礼之下,她转身离去。一路沿着建院街向南,抵达汴河畔寺桥桥北,她并不过桥,折向西,过大相国寺对岸的沿河街。却见这里与平时不同模样,熙来攘往的商贾贩夫少了许多,采买游玩的人也少了。有禁军在桥头道旁排布,竖起回避、肃静的牌子,寻常人等不敢靠近。 人都聚集在寺桥北岸,向南岸的大相国寺张望,议论纷纷。韩嘉彦寻了个正说得起劲儿的人,默默在他身后听: “……怎的这一大早就来了?” “说是太皇太后近来身体欠安,加上入冬以来未有雨雪,来年恐歉收。便请大相国寺主持水陆法会祈福。水陆法会有吉时,天不亮就出来了,倒是动静不大。” “二位兄台,冒昧问一下,可知是宫中哪位贵胄在大相国寺祈福?” 那说话的男子回首看了他一眼,应道:“是太后娘娘并宫中诸命妇、公主。” “说起公主,某听闻温国长公主也来了?”男子身侧方才与他交谈的另一人,好奇询问道。 “是,看仪仗,似是几个长公主都来了。” “全东京都知官家亲姊温国长公主美名,国色天香,冠绝京华。若某可得见长公主一面,真是三生积德,死而无憾了。” “哈哈哈,兄台还未睡醒罢,长公主是自家们见得的?” 听他们胡言乱语着实令人尴尬,韩嘉彦讪笑一下,便不再驻足观望,沿着汴河北继续向西。 此时她心绪流转,回忆起往事。 元祐五年,这是当今大宋天子赵煦登基的第五个年头,此时这位天子不过是一位十四岁的少年,尚未亲政,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五年前,先帝驾崩,庙号神宗,谥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赵煦是他的第六子,原名赵佣,他的前五个兄长皆早夭。生母朱氏出身卑贱,本为宫女,但为神宗生下二子五女,封德妃,颇得圣眷。 赵煦登基后,将生母朱氏尊为皇太妃,嫡母向氏为皇太后。温国长公主便是七个同母兄弟姊妹中的长姊,算算年岁,当有十七了。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63 首页 上一页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