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相信你了,你个傻孩子,你才多大,哪里用你挣钱去。没有学费,妈舍出脸去借,也给你们交上去。我就是怕你们走邪道,去偷去摸的。饿了吧,赶紧吃饭吧”。 几个小家伙早就等急了,赵杰英话音未落,就开吃了。
第9章 捕鱼的方法
“哎呀,老四,你可真行啊,总算是给咱家争光了”。 林驰刚进门儿,就喊了起来,在林驹后背狠狠地拍了一下,把林驹嘴里的一口饭,都给拍了出来。 “是啊,林驹今天可露脸了,把我们这些老师都唬得一愣一愣的”。 二大娘紧跟着进来了。 “二嫂,林驹说的都是真的?他真没犯什么错误”? 赵杰英虽然已经相信了几分,还是问了一句。 “老三,你不相信谁,还不相信我么?二嫂什么时候跟你说过假话?千真万确,从明儿个开始,林驹就给我们上课。将来林驹考上大学,算是十拿九稳啦”。 “哎呀,咱们老林家,总算是出了个秀才,祖坟也是冒青烟了”。 二大娘的教学水平不高,口才却很不错,就把林驹在办公室里的表现,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遍。 本地的亲属称谓,有自己的习惯叫法。 父亲的兄长,要叫大爷,老大是大爷,大伯母叫大娘。 老二是二大爷,二伯母叫二大娘。 父亲的弟弟,则叫叔叔,叔叔的妻子,才叫婶子。 父亲最小的弟弟,就叫老叔,老叔的妻子,叫老婶。 林甲寅在兄弟中排行老三,所以林驹就有一个大爷,一个大娘,一个二大爷,一个二大娘。一个四叔,一个四婶。一个老叔,一个老婶。 大爷一家前些年搬到龙江省去,二大爷以前是干部,前几年去世了。四叔一家住在五十里外的地方。 目前就二房、三房和五房住在林家堡。 不一会儿,老叔和老婶过来,也是听到了林驹在学校里事情,过来凑热闹。 议论了一阵,赵杰英就去打开箱子。 这种箱子,是用腊木做的,木质坚硬,上面还有漂亮的天然花纹,这个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两个。 在林驹前世收藏热的时候,这种腊木箱子,曾经炒到将近一万块左右一个。 赵杰英拿出一块蓝色布料。 “老四明天就给老师讲课了,总得有一件儿像样的衣裳穿”。 “行,老三,就交给我吧,今晚上就给做出来”。 二大娘会裁剪,家里有缝纫机,一见赵杰英这么说,就明白了意思,自己主动揽了过去。 “那就谢谢二嫂了”。 “老三,你不用这么客气,咱们妯娌之间,还说这些话干什么。你的性子就是太绵软,遇上什么事儿不知道撒泼,总是吃亏”。 二大娘兜里总是揣着皮尺,就给林驹量了尺寸。 外人走了,林驹也去备课,准备明天给老师们上课。 屋里剩下了赵杰英和林驰。 “老二,明天留意着点儿,给你爸捎个信儿,把老四的事儿告诉你爸。” “另外记着点儿,过年杀猪的时候,去请你裴大爷。对咱们有恩的,千万不要忘了人家”。 “妈,我记住了”。 第二天一早,二大娘把衣服送来,林驹叫二大娘转告一下,说自己今天在家备课,准备晚上给老师们上课,就不去上学了。 学校里的老师,除了二大娘几个人之外,都是民办教师。没有商品粮,不领公家的工资,只是大队到年底的时候给点钱,一个月也不过十来块钱。 有的时候大队没钱,就给一些粮食顶账。大队经济状况不好的,民办教师的报酬,也有一欠好几年的。 民办教师,其实就是多少有点儿文化的农民,白天都有自己的课,想要学习,就只有晚上能够集中起来。 从前年恢复高考之后,对于教育重视起来,民办教师们也有了学习提高自己的劲头。 备课只是林驹的一个借口,看一下课本,准备一下教案就行了,剩下的就是临时发挥,林驹也能轻松应付。 林驹在仓房里翻了半天,找出了家里的水裤、大锤和鱼篓,就去了二道河。 今天,他要去二道河抓鱼。 林家堡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二道河环绕着林家堡蜿蜒而过。 林驹家距离二道河只有五十来米,不过,这一带水比较浅,水流也比较急促,鱼不多。 林驹就扛着大锤向上游走去,很快走了一里来地,到了长汀。 所谓的“汀”,就是水比较深,流速比较缓慢的地方。 长汀就是鱼类比较集中的地方。 林驹在河边坐下,点着了一支烟。 二道河发源于二百多公里外的红石山,流经林家堡,注入绿江,最后随绿江流入黄海。 二道河鱼类资源丰富,有上百种鱼类。 比较常见的是白漂子、青鳞之、穿听子、胖头鱼、河泥鳅、嘎牙子、沙咕噜子、鲫鱼、花鲫子等等。 此外还有甲鱼、螃蟹、蝲蛄等等。 根据鱼的习性和季节不同,抓鱼也有不同的方法。 最为简单的,就是踩鱼。 对了,就是在水里面,一边走,一边用脚踩。 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抓沙咕噜子鱼。 这种鱼习惯于隐藏着河底的沙子里面,只要脚踩上了,弯腰把鱼抓上来就行了。 这种方法,只适合夏天。春秋水太凉,冬天河里封冻,都不适合。 夏天涨水的时候,水流湍急,水里的泥沙增加,鱼就会躲到最靠近岸边的地方,这个时候抓鱼,叫做捞鱼。 只要拿一个筐,伸下去一捞,基本上就没有空着的时候,运气好的时候,一两个小时就能捞个几十斤。 不涨水的时候,可以下亮子。 用河里的河卵石砌墙,从两岸开始,砌成一个V字型。用柳条或者杏条,编一个鱼笼,里面有一个倒刺的机关,鱼进去了就很难出来。放在最狭窄处,就不用管了。 一两天之后,就去拿鱼,常常一个笼子就有几十斤。 还可以用河卵石在水里堆成石头堆子,就有鱼躲进石头堆里面。 然后一点一点地拆石头堆,在石头的缝隙间看见有鱼,就用鱼叉叉上来。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于捕捉鳝鱼和鲶鱼。 此外,还用旋网、横网、鱼瓶,甚至随便用一个盆,都能抓鱼。 至于用电鱼机和药物。,这是后来的事儿,现在还极少有人使用。 这两种方法比较缺德,大鱼、小鱼一锅端,赶尽杀绝。一般是城里人才这么干,很为本地人所不耻。 本地人抓鱼,只抓大的,抓到了小鱼,也不留着,都放了。 今天林驹的抓鱼方法,叫做“震鱼”。 非常简单,就是用大锤使劲儿地砸河里的石头。通过敲击石头,把隐藏在石头下面的鱼震昏过去。 有的时候,鱼会被水流从石头下面冲出来,要不就掀开石头,鱼就漂了上来。 大鱼留下,小鱼不管,过一段时间,它自己就苏醒过来跑掉。 这种方法抓鱼,主要以胖头鱼为主,因为它的视力不好,当地人又叫瞎胖头。 林驹抽完烟下水,找准一块石头,举起八磅大锤,砸了下去。 一下,两下,三下。 已经有一条鱼漂了出来,林驹把鱼捞起来,拿在手里掂量,有半尺来长,个头不小。 然后手伸进水里,把石头翻开,又有一条瞎胖头漂了上来。 今天运气不错,开门红。 几十年没干这活儿了,林驹有些兴奋起来。
第10章 咱家也是土豪啊
震鱼虽然简单,但里面也有很多技巧。 首先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石头。 二道河的岸边和水里,都是河卵石。小的只有指盖般大小,大的直径有一米大小。 有的石头完全埋没在水下,这样的石头砸起来,就会溅起很多水,用不了多一会儿,衣服就湿透了。 现在天气还冷,一会儿就受不了。林驹就只是挑那些一半儿露出水面的石头砸。这样就能尽可能地不湿衣服。 石头在什么位置,也有讲究。 水太深的地方不行。水太浅的地方,鱼不在那里呆着,也不行。一般就在离河岸三四米远的地方,最为合适。 石头的大小,也有讲究。 石头太小,里面没有鱼。石头太大,砸了之后翻不动,有鱼也得不到。 二道河的河卵石,不仅仅是鱼藏身的地方,其实也是人藏身的地方。 这里的人盖房子、砌院墙,就都用河卵石。 从河岸上捡起来,顶多从水里捞出来,把石头拉回家,就是建筑材料,也不用砖,不用钱买,也没人来管,就能盖成房子,既坚固又耐用。 有的房子已经一二百年了,还屹立不倒。 砸了一个多小时,鱼篓沉了起来。 林驹掂量了一下,估计有十来斤。于是上岸休息一下,又点了一根烟。 二道河里的鱼,本地人叫做河鱼。这是跟绿江的江鱼和黄海的海鱼区分开的叫法。 河鱼的最大特点,就是味道特别鲜美。这种鲜味,江鱼、海鱼和水库里人工养殖的鱼无法与之媲美。 几年之后,随着个人饭店的普及,二道河的河鱼,成了各个饭店必备的一道菜, 也是外地到绿江来旅游、办事的人,必须品尝的招牌菜。 今天林驹震的瞎胖头,在他前世的时候,每斤至少要值七八十元钱,还常常有价无市。 现在这一鱼篓,放在他前世,可以卖上七八百块钱。 河流污染和过渡捕捞,二道河里的河鱼,几乎绝迹了,最后被列为保护物种。 当然,这个时候是不值钱的。 一是人们手里没钱,二是还没有人意识到,可以把这当做一个生意来做。 对于本地人来说,想吃鱼到河里抓点儿就行了,谁还会去花钱买?有钱干点儿什么不好? 林驹今天也不打算做生意,这些鱼,就是晚上自己家里吃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是解馋和补充营养的。 肉类,现在还是奢侈品。除了过年的时候杀猪之外,平常想买肉,没门儿。 买肉那是城里人的专利,还要凭票供应。农村人那里来的肉票?便是你有钱,也没处买去。 生产队里倒是有不少牛,但那是集体财产。 牛是用来耕地、拉车的,是生产资料,即使是生产队,也没有权力杀牛。随便杀牛,那叫破坏生产。 从古代的时候,许多朝代就是如此。 肚子又叫了起来,林驹又饿了。 十四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好在林家堡的人,还能吃饱,粮食不算太富余,土豆和地瓜还是有的。 林驹拿出了一个熟地瓜,剥皮啃了起来。 这是早晨蒸出来的,今天中午在家的母亲、二姐和林驹,地瓜就是他们的午饭。 唉,终究还是食物匮乏,没有营养,脂肪、蛋白质、淀粉这一类的高热量食物。玉米、土豆、地瓜里粗纤维多,肠胃蠕动功能强,人才容易饥饿啊。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14 首页 上一页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