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白天备课,晚上就去给老师们上课。 一天培训老师们数学,一天培训语文。至于外语,这个时候还不开课,要到了八年级的时候,才开始学外语。跟林驹现在不搭界。 至于到七年级的教室里上课,他自己就给自己免了。除了考试的时候参加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在家里面。 在家除了学习,就是下河抓鱼,上山割腊条,杏条。 中间父亲林甲寅回来一趟,见林驹天天给老师们上课,自然非常高兴。 对于林驹不去上学,天天搞副业赚钱的事儿,作了选择性忽视。 都能给老师上课,还用去听什么课?将来就等着上大学了。 这已经成了林家人的共识。 林甲寅在家呆了两天,就回到他当烟把头的生产队去。 一路走,一路找人闲聊,话题总是不知不觉的绕到他这个给老师上课的天才儿子身上,一时间收获了不少人的赞叹和羡慕。 林甲寅本就虚荣心强,这下子更加得意,走道的时候,身板都挺得溜直。 有了林驹这个榜样,老五、老六和老七的日子,难过了不少。每天都被母亲和二姐催着温书、写作业。 相应地,几个人也不时对老四有了怨言。 要不是老四这么出风头,他们还会自由散漫一些,不时地偷懒,现在总是拿老四跟他们比,日子过得不免就有些苦逼。 好在林驹不时地抓鱼,能够解馋。卖条子的时候,会给他们买些饼干和糖块儿。看在这个份儿上,他们也就原谅老四了。 加上最近老四总是给他们补课,现在也有些害怕老四。这个二哥似乎不是二哥,而是老师了。 给自己老师上课的人,能不是老师么?那是老师的老师啊。 这个帐,兄妹三人还是会算的。 林驹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 今天,他拿着斧子和麻袋,又上山了。 这一回,他要砍一些松树明子。 松树明子,是油松的枝杈被砍下去之后,在树干上残留下来的那一段。 因为油松会分泌出来较多的油脂,使得这些枝杈变得坚硬,里面留存了不少油脂。点着了,燃烧时间长,亮度大,适合于野外照明用。 这样的枝杈,就叫做松树明子。 松树明子很多,林驹用了一个来小时,就砍了半麻袋,送回家之后,就去了马家堡子的铁匠炉。 这个时候,几乎每个村里都有一个铁匠炉,一般就是一个铁匠,负责打造镰刀、锄头等各种农具和马掌、牛掌等简单的工具。 到了铁匠炉,刘铁匠一见到林驹,就远远地打招呼。 “呵,这不是林老师嘛”。 自从林驹给老师们上课以来,他就成了十里八村的名人。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认识他的,很多人一见面儿,就都叫他林老师。常常叫林驹不好意思,每每纠正别人的说法。 不过,他的纠正似乎没有什么用,别人见到他,还是叫老师。 叫过几回,林驹也就习惯了,接受了这个称呼。 “三姨夫,有件事儿来求你帮忙”。 刘铁匠是林驹老婶堂妹的丈夫,林驹就随着叫了三姨夫。 农村人的称谓,一般总是按着亲戚这么论的。 “什么事儿,你说”。 “给我打个松树明子兜”。 松树明子要放在铁质网兜里面,上面用一个杆子挑起来,这样才能用于野外照明。 “林老师,你是想照蛤蟆吧,行,一会儿就完事儿”。 刘铁匠也不犹豫,就开始拉风箱,把火催旺。 然后找了几根半截钢筋,放到焦炭上面,加热之后,就开始叮叮当当的砸了起来。 铁匠炉里面虽然有电,但也只是照明用的,没有电动鼓风机,用的还是古老的风箱。 也没有水电焊设备,做什么东西,全凭一把大锤砸。 正如刘铁匠所说,林驹准备松树明子,确实是要照蛤蟆。 蛤蟆,也是当地的叫法,俗称哈什蚂,这是从旗人流传下来的说法,学名叫做林蛙。 林蛙是水陆两栖的蛙类。 春天的时候从河里出来,在一些水泡子和山间小溪里面产卵,然后上山,在山上吃各种虫类和草。 秋天天冷的时候,下山回到河里过冬。第二年春天清明前后,再从河里出来,产卵上山,如此循环往复。 林蛙是一种美味食物,雌性的林蛙,身上有两块油脂,叫做林蛙油。 林蛙油的主要用途有两个,一个是作为名贵的滋补品。另一个是经过提炼后,作为高级的航空润滑油。 因为是天然的生物制品,不像一般的化学合成润滑油那样,对于机体有损害,所以非常珍贵。 林蛙抓回来之后晾干,就可以卖到供销社去,每个两毛钱。 林蛙在山上和水里的时候,捕捉非常困难。 不过当地人有自己的办法,就是在林蛙上山和下山的途中捕捉。 林蛙上山的时间,就在清明前后。晚上从河里出来,一点一点儿地跳到山上去。 一天走不完,白天就找个地方隐藏起来,躲避人、蛇、鼠等各种天敌,到了第二天晚上,再往山上跳。 林蛙在路上的这段时间,就是捕捉的最好时机。
林蛙没有什么攻击能力,只要有个亮光,能够照见地上的林蛙,伸手去拣就行了。 这就是所谓的“照蛤蟆”。 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方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照着做就行。 松树明子兜的结构很简单,几根钢筋连起来就行,没一会儿就做完了。 刘铁匠在水里泡了一会儿,温度降下来,捞了出来。 “还有些烫,弄个棍子挑着走,别烫着”。 “我知道了,三姨夫,多少钱”? “要什么钱?快走吧,早点回家”。 “那就谢谢三姨夫啦”。 林驹到旁边撅了一个草棍,挑着走了。 刘铁匠从椅子上拿起衣服,准备穿上,就见衣服下面有两盒白猫香烟。 “这个孩子,都说了不要钱,还给留下两盒烟”。 刘铁匠自言自语,打开烟盒,抽出一支,靠近炭火没多远,烟卷就着了。 刘铁匠抽了一口,缓缓把烟雾吐出来。又自言自语道:“真是个好孩子,又懂事儿又有出息,只可惜是别人家的孩子”。
第13章 母豹子和公狗子
林蛙出水上山,喜欢在阴天或者下雨天。 这样的天气湿度比较大,雨天天敌出来的少,是它们最好的迁徙时机。 这两天,林驹就一直在等着这样的天气。 清明时节,节气变迁,一般总会有阴雨天,只要耐心等待就行。 今年是4月5号清明,因为都要上坟扫墓,学校今天放假,晚上的培训暂停一天。 中午的时候天阴了,林驹就开始准备好了松树明子和口袋。 口袋是用于装林蛙的。 晚上吃过饭,天黑了,河边就陆续亮起了火光。 火光发红,比较大的,点的是松树明子。光亮比较白的,是嘎斯灯。 嘎斯灯,一般在矿区里面用,矿工们下井的时候,就用嘎斯灯照明。 嘎斯灯的燃料是嘎斯石,其实就是碳化钙,遇水后发生剧烈反应,生成乙炔,乙炔燃烧发出雪亮的光芒,就用于照明。 嘎斯灯的工作原理,其实就跟乙炔切割一样。 在马家堡子通电之前,许多人家就用嘎斯灯照明,成为煤油灯照面之后的一个照明工具。 想照蛤蟆的,不仅仅是林驹一个人。 本地人也都懂得照蛤蟆的方法,所以二道河的两岸,一时间灯火通明。 “老四,今晚上这么多人,看来照不着蛤蟆了”。 二姐林驰不禁有些担心。 “那咱们就早点儿去吧,晚了都叫别人捡去了”。 老五林骥早就跃跃欲试。 “别人都去了,咱们就不去了”。 林驹反倒不着急了。 “不去怎么行,今天阴天,过了这个村儿,可就没那个店”。 “咱们先睡觉,等晚点再去,妈,你先别睡,看着点儿三星,三星出来了,再叫我们”。 这个时候钟表还是稀罕的东西,年纪比较大的人掌握时间,白天就看太阳,晚上就看星星,来确定时间。 看太阳,林驹懂得一些。看星星确定时间,他就不懂。不过他妈会看星星。 “傻孩子,今天阴天,哪里来的星星。我一会儿出去看看,等到河边儿没人了,你们再去”。 迷迷糊糊中,林驹被母亲叫醒了。 “老四,外面下小雨了,河边儿早就没人了,你们去看看”。 林驹一听,就精神了。 急忙爬了起来,没多一会儿,二姐林驰和老五林骥也起来了。 老六和老七原来也张罗要去,这会儿怎么叫也不起来。 林驹、林驰和林骥姐弟三人收拾一番,就深一脚浅一脚向二道河边儿走去。 此时已经是下半夜,河边一点儿光亮也没有了。 走到了长汀那里,三人把松树明子点着。 “蛤蟆”! 老五喊了起来,弯腰拣起了一只林蛙。 “这还有一个,又有一个,快快快,二姐,四哥,这里都是,这么多啊”。 老五不断地喊着。 松树明子的火光越来越亮,地上的情形也看的越来越清楚。 不断地,地上的一个个黑点,就映入了林驹的眼帘。在火光的反射下,林蛙身上还发出点点亮光。 “哎呀,这么多,今晚蛤蟆都出来了,快点儿拣。老五,你小点儿声,一惊一乍的,叫别人听见,都来了”。 林驰一边哈腰拣林蛙,一边训斥老五。 她的声音,其实一点儿也不比老五小。 “二姐,三更半夜的,哪里有一个人,谁能听见啊”。 林驹看看河两岸,此时确实没有别的灯光,只有他们这一处亮光。 出来的时候,母亲曾经说,她打听过那些回来的人,今天晚上都没捡着蛤蟆。 林驹估计,应该是早些时候人太多,惊吓了蛤蟆,所以蛤蟆都不敢从水里出来。 那些先来的人,迟迟不见蛤蟆,失去了耐心,就回家了。 恰好后来又下了小雨,人也都走了,河边安静下来,蛤蟆就出来了,倒是正好叫林家姐弟给碰了个正着。 林驹背着麻袋,里面装着松树明子,不时地添上几块。手里提着松树明篓子,给二姐和老五照亮,时不时地自己也哈腰拣上几个。 老五提拉着一个棉布口袋,林驰主要负责拣蛤蟆。 “80、81、82……”。 老五一边走着,一般数着。 “93、94、95……”。 林驰一边拣,也一边儿数着。 “二姐,别数了,把我的数都给打乱了”。 老五抱怨道。 “连个数都数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二姐,老五,不用数了,到时候回家一块再数”。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14 首页 上一页 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