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一般生长在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就算是力气小的黄豆芽,用砍柴刀也能砍下比大腿还粗壮的树干。 这些木头拿回家,放在阴凉处,再往枯木上浇浇水,十根枯木总有七八根能长出木耳的。 这些枯木长出来的木耳,要比黄豆芽上山采摘的木耳产量还大,不光够家里吃用,还攒下不少干木耳,放在布袋里,跟家里的粮食一起存放着。 不过随着天气愈发热了,木耳也不爱长了,不过这些木头就算是长不出木耳也浪费不了,最次最次还能当柴火用。 初一是镇上大集的日子,黄家五口人和两家驴全员出动,金氏把自家院子托付给了赵老太。 其实就算是家里没人,基本上也不会丢东西的,毕竟整个村子总共就那么几户人家,家家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也算是民风淳朴了。 再加上村口大树下还坐着一帮闲聊的村民,大家的院子都没有篱笆,谁家院子要是进人了,离老远就会被村民发现。 不过老太太一个人在家,让她帮着照看一下,也能给老太太找点事干,要不然这老太太该一个人偷摸上山了。 赵老太是个闲不住的,总想往山上跑,但是身体又不行,家人怕她在山上摔倒,所以每次上山都有家里人陪着。 这回赵家人都出门赶集了,生怕老太太不听话,往山上跑,就嘱托一起移民的其他人家,故意找赵老太帮忙。 老太太是个热心肠,这么多人家找她照看家,她就尽职尽责地守着,一点不敢乱走,时不时还要挨家走一遍。 黄家之所以把两驾驴车都赶了出去,倒不是家里的东西多,只要是为了多帮村民拉点东西,再加上移民里还有几个岁数小的孩子,正好能一起坐车赶集。 卖豆腐就是靠着村里的各家各户吃饭,黄豆腐不介意自己吃点亏,释放一些善意。 毕竟这些村民大多数都是老实人家,今天占了你家点好处,明天人家也会想法子还回来的。 除了移民的男人帮们去镇上买过东西外,女人和小孩们还都没去镇子上逛过。 这次正好是农闲了,镇子离得也不算太远,大家就一起去凑个热闹。 黄家一大早就迎来了一大帮小客人,全都是要跟着爹娘赶集的小娃子,吃过了早饭就早早来守着了,生怕被自家爹娘落下。 黄豆腐套好车,把豆皮和草鞋放到了车上,就准备出发了。 黄豆芽和黄念文一个车,两人轮换着赶车,金氏带着女儿一个车,村里的几个孩子分别上了两个车。黄豆腐则跟移民帮的大人们一起在驴车后面走。 路上碰见挑担子的村民,黄豆腐也热情地打着招呼,用自家驴车帮他们拉拉货,反正镇子离得也不远,车上多拉些东西,也不怕累到驴儿。 一路上,赶集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二十来人的队伍很快就扩成了三十多人,这么多人并排走在路上,有说有笑的,还挺热闹的。 见识到了关外人的稀少,黄豆芽也不幻想集上人流摩肩接踵、前磕后碰、喧闹拥挤了。只盼望着集上人别太稀稀拉拉就行。 出乎意料,集上的人还是挺多的,已经有些习惯冷清的黄豆芽,突然见到这么多人,还挺不适应的,感觉整个镇上的人都出门赶集了似的。 众人刚进入镇子就已经感受到了集市的热闹。尘土、汗气、吆喝声混成一片。两边店铺前是各式各样的筐筐篓篓的摊子,一个挨着一个。 摊子后面蹲着卖主,正卖力地吆喝着、招揽客人。排头的摊位大多卖得是菜蔬瓜果、豆麦黍米、五谷杂粮、鸡鸭猪羊,品种还挺全和,紧接着就是卖各种木器、铁器和锅碗瓢盆的杂货摊子。 一摊一摊的货物,都被人们俯下身看着、嘴问着、手翻着、钱买着。 等到后半段卖的就全是小吃了,是一个个油锅、汤锅、烘炉,有的支着布棚,有的就在太阳下面。卖着丸子汤、粉汤、油炸糕、烤饼子、杂粮煎饼、大包子、馄饨、刀削面……,小吃种类横跨南北。 小吃摊上的食客明显比卖农产品和杂货的人多,尤其是馄饨和刀削面摊位上的吃货们,八张桌子坐满了人,还有不少人直接端着碗坐在台阶上吃。 馄饨和刀削面家的老板忙得满头大汗,擀面杖在案板上敲得啪啪响,油晃晃的面团在案板上噼里啪啦翻来覆去,刀削面一根根飞到开水锅里…… 除了食客,还有一帮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围在摊位前,看老板表演刀削技术,把路都堵上了,黄豆腐跟食客和看客们协调了一下,这才空出了路,驴车得以前行。 相比于筐筐篓篓,黄豆腐家的两辆驴车还是挺扎眼的,停在集市的最后面,还没等黄豆腐把车停好,就已经有人过来询问了。 黄豆腐和金氏把豆皮和草鞋摆在车上,让赶集的人不用弯腰,就能看得清楚。 相比如草鞋,大家对豆皮的热情更胜。黄豆芽刚进镇里就从驴车上跳了下来,此时正隐在人群中观察着自家的买卖。 眼看着自家的豆皮都快卖光了,草鞋还没开张呢,心里焦急,心下一横,决定当一回鞋托。
“这草鞋不错呀?摸着挺软啊,穿着能挺舒服,不扎脚。”黄豆芽趁着人多的时候,挤到自家的驴车前,拿起一双草鞋,装成买鞋的客人,故意提高了声调,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这鞋可是乌拉草做的,能不软嘛!不仅软,还特别的结实,我脚上穿的这双鞋就是自家编的,从我家开荒穿到现在,一点没坏。” 小姑子的操作把金氏都看懵了,仿佛要重新认识下自家小姑子了。黄豆腐常年混迹于集市摊位,倒是很快就反应过来了,顺着自家小妹的话,开始吹嘘自家的草鞋。 “我家草鞋不仅软,穿着脚还不臭,可透风了。我爹穿一天,都不用洗脚了。”黄念文早早就跟小姑“串通”好了,此时也开始对自家草鞋自卖自夸。 “这么好的草鞋才要一文钱,老便宜了!”黄念花紧跟着哥哥,奶声奶气地向着众人推销自己的草鞋,不过她生性腼腆,说完小姑教自己的这句话后,就害羞地躲进了娘亲的怀里。 “给我拿两双吧!”黄豆芽把兜里仅有的两文钱递给了自己大哥,装模作样地选了两双草鞋,然后拎着草鞋扬长而去。 黄豆芽拎着草鞋专挑人多的地方走,时不时装作整理头发,把鞋子拎到自己的脸旁边,让众人能看得更清楚。 赵晟自己做了几件石凳和石臼,卖得要比石匠店里的便宜些,卖得十分顺利。 因为来得早,赵晟摊位上的货物都已经被定下来了,此时就等着散集时,客人来取货。 没有货物可卖,赵晟就坐在石凳上观察行人,就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拎着两双草鞋在他面前已经走了三趟了,走路慢悠悠的,撒是悠哉。 赵晟第一次看到黄豆芽,就被这个漂亮的姑娘吸引住了目光。这还是他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打量一位跟自己同龄的姑娘。 中等个头不高也不矮,身材瘦削却不干瘦,头发有些泛黄,但却梳得光滑顺溜,弯弯的眉毛下是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趁得脸小小了。 瓜子脸,尖下巴,秀气的鼻子,脸上的婴儿肥都快瘦没了,明明应该是一副弱柳扶风的样貌,但古铜色的脸蛋却给她添了几分活泼。 当她看向两边的摊位时,便不时用雪白的上齿咬着下唇,在柔嫩的皮肤上留下一道细长的红印,她整个苗条的身躯都透着某种骄傲,偶尔还有一点儿严肃,撒是迷人。 “等她再经过摊位旁,就跟她说句话,就问她在哪买的草鞋。”赵晟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就连搭讪的借口都想好了。 只可惜当黄豆芽再次经过赵晟的摊位前,赵晟正忙着把石凳往客人的筐里放,生生地错过了机会,遗憾之余又松了口气,毕竟他没有跟姑娘说话的经验,生怕弄砸了。 眼看着就散集了,金氏已经带着孩子们去置办货物了,只留着黄豆腐在照看两个驴车和半筐的草鞋。 托黄豆芽这个鞋托的福,家里带来这一筐的草鞋,卖出去十八双,这趟集算是没白来。 集上人越来越少了,黄豆芽生怕自己被认出来,当时头脑一热就当了鞋托,但是被人认出来,总归是败好感的,就只敢在自家摊位的附近晃悠,等着一会儿散集了,跟在车后面,等出了镇子再上车。 金氏带着两个孩子置办完货物就回了车上,黄念花见到自家小姑,刚要打招呼,就见到小姑冲自己摆手,这才想起来小姑交代的事儿,赶忙用小手把嘴捂上,然后欲盖弥彰地不看自家小姑。 村里人说好了在镇子口集合,等黄家人赶车到了镇口,众人已经早早就到了,黄豆腐让大家把买的东西放在车上,这才驾上驴车往家走。 因为众人买了不少货物,村里的小孩子自然就不能坐车了,就连金氏也跟村民一起走在路上,只有黄豆芽领着家里的两个孩子坐车。 “还有草鞋卖吗?”赵晟跟在莲花山村村民身后走了一里地后,终于鼓起了勇气,找了个借口,跟黄家人搭上话了。 听见有人要买草鞋,黄豆芽赶紧停住了驴车,只见一个肤色微黑的瘦高青年挑着一副担子,快步跑向自家的驴车。 见有人对自己编的草鞋如此看重,竟然追着车来买,黄豆芽的心情肉眼可见地好了起来,成就感爆棚,从心里美到脸上,脸上的笑容遮都遮不住。 赵晟见黄豆芽笑了,忍不住有些脸红,赶紧低着头在筐里挑拣草鞋。 赵晟挑了五双草鞋后,利索地递给黄豆腐五文钱,然后就自然而然地跟着莲花山村的村民们一起走。 黄豆腐是个健谈的,尤其是赵晟刚买了自家五双草鞋,对这小伙的印象很好,就跟他攀谈起来了。 赵晟来自赵家村,是吉昌镇治下的十个镇子中离镇子最近的村子,莲花山村人要往镇上去,正好经过这个村子。 黄豆腐跟赵晟聊了一路,送走了这个年轻人时,黄豆腐还有些意犹未尽,心里已经把这个刚刚认识的小老弟当成了好朋友。 作者有话要说:
第14章 .榨油过端午 初一的大集,让黄家人收获颇丰。集上的百姓都比较认吃,即便去得晚些,豆皮也全都卖光了,净赚了五十文钱,也不枉黄豆腐和金氏两口子起早贪黑地挑豆皮了。 黄豆芽此行的收获也不小,一共赚了二十三文钱,给侄子侄女一人两文钱奖励,还剩下十九文钱。 剩下的十九文钱,黄豆芽本打算给哥嫂补贴家用的,但嫂子说啥也不收。 黄豆芽也就不跟嫂子来回推拉了,把钱收在了荷包里,打算下回赶集给家里人买点好吃的。 赶了一趟儿集,家里过节钱就攒了出来,黄家人十分欣喜。手里有钱后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要让家人吃点好吃的。 手里有钱,出手都大方了许多,黄豆腐当天就称了五十斤的黄豆,赶着驴车,送到了陈家村的榨油坊去榨豆油。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1 首页 上一页 1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