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先别急,都让开些,日头这么大,我们到阴凉的地方再说……皇榜上写的内容,张夫子都已经抄写回来,现在请他帮大家念念,你们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张老三迫不及待的催促道,“七叔,你快念吧,我们都在这里等好长时间了。” 从里正和他七叔的反应看,朝廷这次提出税改方案,应该是件好事,可是没有得到确切消息,这心里就不踏实。 “你这小三子,一大把年纪了,还是这个急脾气。” 张童生笑着说了张老三两句,随后便清了清嗓子道。 “好吧,我也知道,大家肯定都等急了,我这就给你们念,都仔细听,朝廷还等着要我们老百姓对这税改方案的反馈意见呢。” 亲耳听着这位老童生,用带着地方口音的官话,念出她参考大量资料,又进行无数次修改后才最终定稿的税改方案,何殊的心情有些复杂。 与大太监汪林在朝堂上,以不带丝毫主观情绪念出这份税改方案不同,老童生的声音饱含个人情绪,成功调动在场所有村民的情绪。 听着村民发出的那一声声充满难以置信的惊叹,以及发自内心的由衷笑容,何殊的脸上也情不自禁的露出笑容。 她愿意耗费无数时间与精力制定这个税改方案,不惧与朝野上下的那些大势力作对,也要坚持,并全力推进这份税改方案的尽快实施,为的就是能让这些基层百姓俱露欢颜。 听完税改方案中的内容,听老童生给大家解释公告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书面内容时,满脸欣喜的大婶转头道。 “小兄弟,看来还真叫你给猜中了,皇帝老爷竟然真要给我们减税、免税,这可真是我们做梦也不敢想象的大好事啊。” 激动到掉眼泪的老妇人一边用衣袖擦拭眼角,一边感慨道。 “别说是你,我活了这大半辈子,也没听说这世上竟然还能有这好事,一家子不仅能有五亩免税的口粮田,还有一二十亩只收半成税的惠民田,皇帝老爷和太子老爷真是大好人呐。” “是啊,真是大好人呐,好人就该长命百岁,我要在家给皇帝老爷和太子老爷供生祠。” 就在现场的‘太子老爷’很想直接表态,她是真心不需要那什么‘供生祠’。 “大婶,这事不是我猜的,是我们一路过来,在其它府城看到过,所以知道里面这些内容,我也觉得这对咱们老百姓来说,这是件很好的事,就是有的地方,好像不怎么认可这税改方案。” 何殊说的是大实话,之前路过一座县城时,她亲眼看到那个县衙刚将公告贴出去不久,就被一伙看似混混模样的人给撕掉,然后说些误导他人的话。 更过分的是,那县衙方面不仅没有派人重新张贴公告,也没有做出任何相关解释与说明,相当于是默认了那些混混所说的那些朝廷提高征税比率,要给老百姓加税之类的话。 何殊此行最需要的是低调,不惹人注意,当然不便出面做什么,只能让崔景怀先将那些地方的官员,以及区域中的一些重要信息都重点记下来。 周围这些村民听到何殊的话,纷纷露出惊讶。 “不认可?对咱们老百姓这么有利的事,怎么能不认可呢?小哥,你说的是哪个地方的人?他们也太不识数了吧。” 听到这番对话的里正道。 “肯定是那里的县衙没用心做事,像咱们灌河县的县太爷,怕县城的人不认字,特意安排读书人给大家念这里面的内容。” “然后还要求我们这些村镇,都要带人去城里将这公告抄回来,念给大家听,生怕大家不知道这事,不能给出真实有效的反馈。” 里正虽然只是村一级的最底层管理人员,连正式在编的官吏都称不上,但是相较于村里的其他村民,他肯定是最有见识,知道得更多的那个。 只是他虽猜得到何殊所说的那个县,为什么对这件事不上心,却不好直接跟这些村民解释太多。 张老三好奇的问道,“里正伯,为什么你和七叔都一再说什么‘反馈’?什么是反馈?” “反馈是指咱们这些老百姓对这税改方案的意见和想法,毕竟这税改方案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要是有太多人反对,可能这份税改方案就无法正式实施。”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现场众人的一片哗然。 “这么好的事,怎么能不实施呢?谁敢反对,谁就是丧良心。” “对,皇帝老爷和太子老爷都愿意给我们这些小民开恩,给我们减负担,想让我们活好些,其他人敢不答应,就是我们的敌人。” 情绪激动的众村民纷纷附和,里正赶紧抬手制止道。 “干什么、干什么,这不是还没到那一步吗?我只是说,存在这种可能,咱们村,肯定是全村都同意,到时候,咱们一起按手印,呈一份请求朝廷尽快实施这税改方案的,那个什么书上去。” 张童生接过话道,“万民请愿书,只要按手印请愿的人够多,就能有机会直接呈到皇上和太子面前,也能让朝堂上的那些大官都看到。” “对,就是这个请愿书,人家太子是多金贵的贵人,竟然这么想着我们这些乡下小民,我们一定要好好感谢他与皇帝陛下的大恩大德。” 何殊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不已,眼前这些是大安最朴实的百姓缩影。 只是稍微给他们减轻一些负担,就能让他们感恩戴德,庆幸不已,即便他们依旧需要辛苦劳作,拥有的物质很少,生活贫困。 而那有些家中良田万顷,住在奢华的宅子使奴唤婢的人,却总嫌自己拥有的太少,汲汲营营的想要索取更多,过得更加舒心如意。 何殊虽在上辈子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没什么仇富的想法,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均富的打算。 职明勤奋努力,甚至只是运气好的人,能够拥有更多财产与更高地位,可享有更丰富的资源,过上更富足的生活,只要没做违法犯纪的事,就理所应当。 她想做的只是让那些辛苦努力却生活贫困的人,可以少受些剥削与欺压。 堵上一些漏洞,让那些拥有许多,却还要想方设法逃避应尽义务的人,必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而已。 毕竟相较于那些普通百姓,在这个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吏治清明的国家中,掌握着大半钱权资源的极少数人,才是最大受益者。 连她何殊在内,这辈子既然生为王公贵族,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享有崇高的地位。 就有义务为大安的繁荣强大做出贡献,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尽心尽力。 东宫产业纵然给户部填过大量窟窿,但是该缴纳的税收,从没少过一文,所有帐都经得起得核查。 这也是户部被徐从义闹上门时,只能自认理亏,答应东宫的要求,不敢有任何质疑的原因。 见到过有些县城中,因县衙方面的不作为,甚至可以说是意放纵,从而导致普通百姓被蒙在鼓里。 同时,那些百姓还听信有心之人的挑唆,不知真正内容,就对税改方案如临大敌,反感不已,甚至还心怀怨愤。 再看看这灌河县的情况,两相对比之下,差距可谓是相当明显。 这中间差只是一位真心愿意为百姓谋福祉的地方官员而已。 得到令人欢欣鼓舞的喜讯后,村民们面带笑容的陆续散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家拥有的土地,都不到五十亩。 而且基本都是一大家子十数人,乃至几十人共同拥有这些土地,一旦分家,基本都能享受免税,或是只有极少数土地缴半成税的优惠政策。 大家过去都不愿分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应对官方征劳役与兵役。 如今朝廷已将那些能要人命的徭役,都改为有偿征召。 待遇给的很丰厚不说,还规定每天的干活时长,给人留足休息时间,使得官家的征召,已变成大家想去都不一定能去得上的美差。 因此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只要能享受到朝廷赐下的优惠政策,分家完全不算事。
第十三章 看着人群散去后,崔景怀脸色平静,却语气淡漠的低声说着很冷酷的话。 “谨恒,由此可见,那些欺上瞒下的狗官实在可恨,您如此费尽心思的为百姓谋福,却被他们因一己私心而坏事,我们要不要递信回去,让那些狗官腾位置?” 以她的性格,当然是尽早将那些贪官污吏都一网打净,才稍解气。 可是何殊知道,现在不是她能意气用事的时候,她所处的位置,也容不得她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更何况她爹对朝堂的把控能力有限,在官员任免这块,没有她亲自从旁把关,很有可能会被人给牵着鼻子走。 届时弄下去一批官员,却让朝堂中的那些势力重新再安插上一批,更麻烦的同时,还会折腾得人心惶惶。 所以何殊宁愿先忍一忍,借此机会加强对地方官员任职情况的了解,待到回京后,她再跟那些人算总帐。 至于税改方案,她既然提出来了,就一定会让其实施,谁也阻挡不了她的决心。 “我们还要再多看看,先让他们继续蹦跶几天。” 说到底,还是因为基层的教育与法律普及工作不到位。 因为都不懂法,违法与旁观者都不知道法律界线,所以那些性质恶劣的人口买卖现象才会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 因为绝大多数百姓都不识字,所以即便有些官府曾装模做样的短时间张贴过税改方案,碰巧注意到的百姓,也不知道内容,还特别容易受人挑唆。 看着何殊在说话的同时,还拿出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一根碳笔在上面记录着什么,崔景怀没敢打扰。 作为暗卫首领,崔景怀没少带着手下干各种脏活。 尤其是在先帝晚年,整个朝堂都因皇子争储而变得一片混乱,年老体衰的先帝对朝堂与皇子们的把控能力大降时,两支暗卫就是他手中最为坚固的盾与最锋利的刀。 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当他们这支暗卫被先帝交给年仅三岁的何殊手中后,除了负责安全保障工作那批人,其他人的主要工作竟然是行商、押镖、以及收集与传递各种消息等。 虽然依旧需要做些类似跟踪、监听之类的工作,却是再也没做过诸如栽赃陷害、暗杀之类的脏活。 不管是正宁帝,还是何殊,行事风格都很光明磊落。 就算是他们父子初上位的那段时间,面对空荡荡的国库与混乱朝堂,他们也只是要求暗卫提供一些信息,并没有派暗卫去处置那些阳奉阴违,不服他们的王公大臣。 这种与先帝截然不同的行事风格,让他们这些暗卫都敬佩不已,也更为感激。 毕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谁都不愿去做那些手沾血腥的脏活,即便他们都是经历过严苛训练,只知服从命令的暗卫。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216 首页 上一页 11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