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书网

搜索被攻击,晚上将关闭搜索功能

为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近期服务器升级中

首页 > 古代架空
 收藏   反馈   评论 

不良臣(科举)

作者:十年黛色   状态:完结   时间:2023-03-31 22:45:58

  郑翰林脸色一白,惊讶地看向唐挽。唐挽含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天将降大任于你。扛过去,都是考验。”
  “唐阁老……下官年纪大了,经不起这样折腾啊,唐阁老!”
  唐挽却不再理他,带着左右大步而去。
  三月,殿试。
  青衣黑帽的学生们排着长队,由皇宫北门鱼贯而入。过金水桥,进乾清宫。唐挽站在文渊阁高耸的阁楼上,只希望这一科,能多出几个朝廷栋梁。
  殿试的名次排出来了。翰林们捧着玉册来到唐挽面前,请她做最后的裁夺。唐挽看着一甲三人的名单,略一思忖,抬手将第一和第三的名牌调了个。
  金策玉封,昭告天下。
  状元,福建云城,刘世友;榜眼,浙江定海,詹盛钧;探花,山西汾姚,沈卿彦。
  锣鼓声又起,大红绸缎加身。一甲三人各骑一匹雪蹄马,游遍京城,最终来到琼林苑领宴。新科士子们方才落座,却听宦官高声呼道:“皇上驾到!”
  皇帝竟从内殿中走了出来,这可是从未有过的殊荣。
  士子们急忙躬身行礼。明黄的袍角一闪,皇帝已在一甲三人面前站定了。
  “朕要敬你们一杯,”年轻的皇帝神采飞扬,“你们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未来也会是大庸的肱骨。希望你们能不负所学,紧紧围绕内阁,为我大庸的中兴再添力量!”
  “谨遵陛下圣谕!”
  众人纷纷举起酒杯。沈卿彦站在最前面,听皇帝的声音,莫名有一种熟悉之感。他趁着举杯的机会抬眼看去,正对上皇帝的目光,一口酒卡在喉咙里,剧烈地咳嗽起来。
  “御前失仪,大胆!”一旁太监喝道。
  皇帝抬手一止,笑道:“爱卿是太激动了。”说着,竟还拍了拍沈卿彦的后背。沈卿彦脸憋得通红,叠声道:“臣失仪,臣有罪!”
  谁能想到几次与他清谈的“唐兄”,居然就是当今皇上呢!
  被吓到的不仅是沈卿彦一人,他身边的詹盛钧也跟着白了脸色。怪不得那时说什么金榜题名时就能再见,原来……他是皇上。
  皇帝止不住唇边的笑意,转头对身边的绯衣官员说道:“唐阁老,可有什么要说的?”
  沈卿彦这一回终于认了出来。这就是皇帝的老师,也是他们这一科所有进士的座师。内阁大学士,东阁党党首,唐挽。
  沈卿彦这个悔啊,感觉自己错过的机会,都够女娲补天了。
  唐挽面容端和沉静。她的目光扫过新科进士们,又回想起当初自己领宴时,吃不饱的无奈。于是她清了清嗓子,高声道:
  “吃饭!”


第190章
  晨会结束后, 众阁老各自收拾了东西, 陆续离开。唐挽忙着处理几份公文。待她结束时,屋里的人都走光了。
  忽听西北角传来一声响动。唐挽循声望去, 就见元朗仍坐在他的桌前。阳光从他身后照进来, 给他的身影镶上一道金边。
  唐挽发觉,她好像已经许久未曾与元朗好好说一回话了。
  他低头凝视着手中的奏折,双眉微蹙,手指在桌面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也不知是什么事让他这般费神。唐挽倚着门站了一会儿, 终是不忍心打扰,于是悄悄转身, 向外走去。
  “一句话都不说, 便要走了?”元朗的声音传来。
  “你知道我在啊,”唐挽缓步走向他, 道, “忙什么呢?”
  “一些小事,算不得棘手,只是琐碎。”元朗迅速合上折子,压在身侧那一摞奏折当中。唐挽觉得,他似乎并不想让自己知道。
  他们两人之间,竟也有了秘密。
  她和元朗之间的情谊, 从来不会因为这一点秘密就掺了假。
  于是唐挽笑了笑, 说道:“你忙完了也早点回去吧。”
  元朗点点头。
  唐挽转身往外走。又听身后人唤道:“匡之。”
  唐挽停下脚步。元朗起身走来, 将一份奏折递给她:“你看看这个。”
  上折子的是江浙总督谢昭。内容也无甚特别, 只是汇报一些江南丝绸区的近况。末了还附上了今年对外通商的计划, 请朝廷批示。
  “余杭及其周围五个县城的改稻为桑已进入尾声,明年生丝产量预计要翻三倍。谢昭打算兴建江南丝绸园,招募一些外地的丝绸商人进入,修建工坊。”元朗说道。
  唐挽眼睛一亮:“好事。养蚕、缫丝、织造全都在园子里完成,省去了很多成本,也方便对外出售。我们要多调动民间的商人,他们对市场所需最为敏感。至于江南织造局,慢慢可以转为督导监察的角色。”
  元朗欣然一笑,道:“我也是这么想。具体的操作,还要与谢昭从长计议。”
  此事若成,其他的产业和地区亦可效仿。
  “你也知道,这么多年江南建区的事,一直是我的心病,”元朗沉声道,“我想下一趟江南,亲自做一番督导。可朝中之事实在繁琐,我脱不开身。”
  十年前江南建区的国策因为党争而流产,元朗也险些因此获罪。如今他这般挂怀,也是应当。
  “何不让冯晋阳代你走一趟?”唐挽道。
  “冯晋阳明日去西北,你忘了?”元朗说,
  冯晋阳此次与农家名士徐先生同行,要在西北推广一种叫做红薯的作物。这红薯的秧苗是由南洋商人带来的,率先在福建传播开来,听说十分好种,且产量极大。如果能在北方推广,当能缓解每年南方漕运供粮的压力。
  唐挽手指点了点太阳穴,刚刚晨会上才说过的事,她竟真的忘了。
  “一时倒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唐挽道。
  元朗垂眸,含笑问道:“你替我走一趟如何?”
  “我?”唐挽一怔,“不行不行,我还要……”
  话就这么噎在了喉头。西北边事已平,会试也已经结束了。此时唐挽手头还真没有什么要紧事。
  元朗抬手,帮她正了正官帽,说道:“也不是非要让你辛苦。只是沈榆来信说,当地正在兴起一个新的儒家学派,与我们的主张十分契合。或许可以加以利用,帮助新法的推行。”
  新法最后的关键,没有一个坚实的理论支撑是做不到的。可开山立派又谈何容易?真正的名士大儒,可遇而不可求。若真有这样的大学者出现,纵使天涯海角,唐挽也要亲往拜见。
  “江南建区一直是翰林党人在主导。我过去,势必需要一个拿得出手的理由。”唐挽说道。
  元朗含笑道:“你入仕这么多年,还从未归乡省亲。从京城到柳州,正好路过浙江。”
  他竟连理由都替她想好了。唐挽双目微眯,道:“你这么着急赶我走,不会是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吧?”
  元朗挑眉,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道:“还真让你说着了。我打算支开你,另外娶一位夫人。”
  “你敢!”唐挽伸手捏住他光洁的下巴,磨着牙说道,“等我回来了再收拾你。”
  元朗任由她掐着,眼底满是笑意。
  建成七年六月,东阁大学士唐挽请假,归乡省亲。因柳州路途遥远,吏部在原定的三个月回乡假外,又增加了一个月,以弥补路上的车马劳顿。
  唐府内忙活起来了。这一走就要小半年,日常所需、金银细软,一件件都要收拾好。府内鸡飞狗跳,府外车马粼粼。多得是官员赶在唐挽离京前来拜访。
  “唐公怕是中了那谢阁老的计啊!”东阁党人不免叹息,“您这一走,朝廷还不都是谢阁老说了算?四个月之后,只怕局势都变了!”
  唐挽含笑安慰着几位东阁党骨干,说道:“现今的朝廷早已不是一言堂了。你们只管稳住阵脚,廷议时一切按照党章规则来办,便不会出乱子。有什么突发情况,尽管给我写信来。”
  唐挽在书房里会见诸位大臣,双瑞则在门房和长随们开小会。
  “我走之后,各位大人府上有任何异动,统一报给长生,”双瑞的目光看向一旁沉默的少年。长生的眼中有些惊诧,随即发出光亮,认真地点了点头。
  自从程昱从承郡调回京城之后,长生时常参与奉贤书院的聚会。朝中大臣们分了党派,长随们亦然。出身于奉贤院的长随都汇聚一处,方便随时交换信息,为主家谋划。而像鸣彦这样的从小长在主家的书童,反而落了下风。
  朝中以唐挽身份最高,奉贤院自然也唯双瑞之命是从。待众人走后,双瑞与长生小心交代:“翰林党人不足为虑,关键是要盯紧后宫。哪位大人得了召见,待了多久,都要书信报来。”
  长生暗暗在心中记下。
  唐挽离京的那一日,几乎整个朝廷都去往京郊五里亭送行,独独元朗没来。六月蝉鸣聒噪,元朗站在高高的城楼上,目送她的车马远去。
  身后,楚江说道:“上翁真的不打算让老师知晓么?”
  “此事对她并无益处,徒增烦恼罢了,”元朗沉声道,“可准备好了?”
  楚江拱手道:“都安排下去了。”
  天是淡淡的青色,下合着墨绿、浅绿层层浸染的青山黛树。天地交会间留有一道窄窄缝隙,内藏着乾坤万物,十丈软红。元朗目送着那人车的马被缝隙吞没,薄唇抿紧,转身走下城楼。
  这是唐挽十几年来第一次离开京城。马车沿着平坦官道达达而行,两侧景物飞速变换。唐挽看着车窗外向后退去的屋舍、良田,还有田地中辛勤劳作着的百姓们,忽从心中激起一阵激荡之情。
  唐挽原计划沿着她当初上任苏州时的那条路线下江南。可卢凌霄却说什么也不愿路过苏州,于是他们只能走新开通的胶莱运河。一路水道畅通,到达浙江境内,已是十日之后了。
  让唐挽欣慰的是,这一路上所经府县十余个,没有一个地方长官大肆招待,行奉承之事。可见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大庸的吏治已渐渐清澈起来。
  藏污纳垢之处自然还会有,但廉洁奉公已成主流。这便是新法的成果。
  “下官江浙总督谢昭,见过唐公。”
  驿官门前,前来迎接的当地官员列作两排。唐挽下了马车,拱手见礼:“诸公辛苦。”
  “唐公辛苦,”谢昭道,“快请入内。”
  这谢昭已近不惑之年,眉眼气度,竟果真与元朗有几分相似。世家门楣之下教养出来的子弟,终究与常人不同。
  谢昭陪着唐挽一起,在官驿用了午饭。菜上桌时,唐挽特意观察,见是四菜一汤,符合规制,便也吃得放心。谢昭是翰林党人,唐挽原还想着是否要将自己代元朗前来视察的关系吐露一二。未曾想他对待唐挽却无丝毫保留,将织造园建立的计划和盘托出,还邀请唐挽下午一同去附近的织造工坊参观。
  自江南建区的国策施行之后,余杭附近已成了生丝生产的集中地,吸引了不少丝绸商人来此就近建立工坊。今日他们参观的是其中最大的一家。上百台织机同时运作,工坊内坐满了工人,却不闻人声,唯有机器吱吱呀呀的声响。
  唐挽被这场面震撼了,缓步穿行其中,问身边的谢昭道:“这样的工坊,一年产量能有多少?”
  谢昭答道:“每年可产丝绸十五万匹。这样规模的工坊,本地共有四家。”
  四家,每家十五万匹,加起来就是六十万匹。唐挽想起来之前听冯晋阳说起,南阳商人仅一个订单就要五十万匹。于是问道:“够用么?”
  谢昭说道:“除了外商的订单之外,还要供给本地的市场和宫廷用度。所以我们的织造规模急需提升。”
  唐挽点点头,道:“不能只重规模,更重要的是效率。土地就这么多,若都养了桑树,还如何种粮食呢?粮食自足是朝廷稳定的第一要务。要多想办法,在有限的土地上取得更多的收获。”
  眼下虽然盛世太平,可朝廷却必须时刻做好开战的准备。什么都可以通过贸易获得,只有粮食不行。国库的粮食必须自足。
  “唐阁老说的是,”谢昭道,“此处还有一件宝物,想请唐阁老一观。”
  唐挽挑眉:“什么宝物?”
  谢昭含笑道:“能使丝绸产量翻倍的宝物。”


第191章
  工坊的老板在前面带路, 引着唐挽和谢昭来到后堂。后堂内一应的红木家具, 装饰摆设清新雅致。老板命人煮上茶,请唐挽和谢昭小坐, 自己下去准备了。
  “这位崔老板可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他的身上有举人的功名。”谢昭喝着茶, 向唐挽介绍道。
  “哦?”唐挽挑眉,“那他为何不去参加会试?”
  谢昭笑道:“我也曾问过他,大好的年华何不去求取功名。你道他说什么?”
  “说什么?”
  “功名如浮云,还是真金白银更实在些。”
  唐挽哑然失笑。从来读书人都是重名而轻利, 即便心里爱财爱得紧,表面上也都要做出一副是金钱如粪土的样子。倒是少见如崔老板这样, 堂而皇之地将“利”字宣之于口的。
  两人笑过一阵, 唐挽说道:“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崔老板能将自家产业经营得如此红火, 不给官府添麻烦不说, 还帮着养活了这么多工人,已是大善。”
  谢昭眸色一亮,道:“唐公所言甚是。”
  说话间,崔老板已经回来了,说是“宝物”已经准备好了,请他们二人往后院去。
  后院里有一间小房子。刚走到门外, 便可听到里面传来吱吱呀呀的声音。崔老板上前将房门打开, 只见屋子正中摆着一张硕大的织机, 一个工人正在背后操作。说是织机也不像, 四周延伸出八个錠子, 像是蜘蛛的八只脚。机器下另有一个巨大的齿轮,齿轮连带着两张脚踏板,正在工人的蹬动下飞速旋转,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是黑粉我有话说,去评论一下>>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