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玖拾和段君彦看着小十一,眼中满是欣慰。 他们知道,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从最初为了解决时空紊乱而陷入时空循环,到后来不断探索非遗与科技的融合,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因为他们相信,非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值得他们用一生去守护。 在峰会结束后的交流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专家和学者纷纷围拢过来,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并就衔尾蛇系统和非遗的未来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一位来自非洲的非遗传承人激动地说:“你们的创意太棒了!将科技与非遗如此完美地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的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希望能借助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 一位欧洲的学者也点头表示赞同:“这个衔尾蛇系统不仅是对非遗的保护,更是一种创新的传承方式。它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 小十一认真地聆听着大家的发言,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她发现,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区,但大家对非遗的热爱是相同的,都希望能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唐玖拾和段君彦则与其他专家分享着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他们提到,在探索衔尾蛇系统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技术难题就能让他们陷入困境,几天几夜都无法解决。但正是凭借着对非遗的热爱和坚持,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最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果。 在交流的过程中,小十一突然想到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衔尾蛇系统可以守护非遗文化基因,那我们能不能利用它来修复那些已经失传的非遗技艺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大胆而又充满创意的想法,但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失传的技艺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料和传承者,修复起来难度极大。 段君彦沉思片刻后说:“虽然难度很大,但并非不可能。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的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尝试还原那些失传的技艺。而且,我们还可以发动全球的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大家听了段君彦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一个关于利用衔尾蛇系统修复失传非遗技艺的项目在峰会上初步达成了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遗国际峰会渐渐落下帷幕,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小十一、唐玖拾和段君彦回到了家乡,他们立刻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他们与全球的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者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为修复失传非遗技艺的项目努力着。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些失传的技艺只留下了只言片语的记载,几乎没有任何实物资料可供参考;有些技艺所需要的材料已经极为罕见,难以获取。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而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解决办法。 小十一利用自己在非遗设计方面的经验,尝试从现有的类似技艺中寻找灵感,进行创新和改进。 唐玖拾则凭借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深入研究古籍,希望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线索。 段君彦则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和科技手段,为项目筹集资金,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种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终于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他们成功地还原了几种失传已久的传统刺绣针法和陶瓷烧制工艺,这些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许多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者纷纷前来学习和交流,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小十一也收获了自己的成长。她从一个对非遗充满好奇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非遗传承者和创新者。 她的设计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众多奖项,还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作品将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融合,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唐玖拾和段君彦看着小十一的成长,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他们知道,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还很漫长,但有小十一这样充满热情和才华的年轻人加入,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又是一年春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小十一、唐玖拾和段君彦再次来到了非遗社。这里是他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他们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源泉。 非遗社里,陈列着他们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小十一的设计作品。看着这些承载着他们心血和梦想的作品,三人的心中感慨万千。 “爸爸,我想我们会一直走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对吗?”小十一看着唐玖拾和段君彦,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唐玖拾微笑着摸了摸小十一的头,说:“当然,小十一。非遗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会一直守护它,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段君彦也点头表示赞同:“而且,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这份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展。” 在阳光的照耀下,非遗社显得格外温暖和宁静。小十一、唐玖拾和段君彦的身影在社内的光影中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故事,也将随着非遗文化的传承,继续书写下去,成为一段永不落幕的传奇。 第43章 江临夏的摄影手札 我对相机最初的印象,是在九岁那年父亲的火葬日。殡仪馆的停尸间寒冷彻骨,好似富士胶片的储藏柜,冰冷的空气仿佛能将时间冻结。 母亲把沾着父亲车祸血渍的理光KR-10塞到我手里,指着焚化炉中跳跃的火光,声音平静却又透着不容置疑:“拍下这个瞬间,死亡是最诚实的显影液。” 我颤抖着食指按下快门,取景框里袅袅升起的青烟,像是有生命一般,在底片上蚀刻出人形。 后来,这张照片在《国家地理》少年组获奖,评委给出评语:“死亡与新生在1/60秒间达成和解。” 当时的我,只是懵懂地按下快门,却没想到这是我与摄影不解之缘的开端,也是我窥探世界真相的第一道缝隙。 大学报到那天,热闹的校园里各社团招新摊位琳琅满目。 我在非遗社的摊位前停下脚步,唐玖拾穿着汉服,广袖轻轻扫过我的UV镜,逆光之下,他衣服上的金线螭纹在取景器里瞬间炸成了绚烂的星云。 与此同时,段君彦的钢琴声悠悠传来,他腕表的反光在CMOS传感器上划出贝叶斯曲线。那一刻,画面与声音交织,在我心中构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 回到宿舍,我对着刚冲洗出来的照片喃喃自语:“这是爱情的概率分布图。”室友们都以为我疯了,可她们不懂,在那清脆的快门声中,我仿佛听见了衔尾蛇仪的神秘嗡鸣,那是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声音。 日子在看似平常中悄然流逝,直到第378次循环时,我偶然发现SD卡里残留着奇怪的记忆。 照片的EXIF信息显示拍摄时间竟在未来,画面里唐玖拾耳后的挑染比当下长了0.3毫米。这一发现让我惊觉,这个世界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从那之后,每次重置,我都会拍摄相同场景,仔细记录下段君彦袖扣的偏移角度、周砚白眼镜链的缠绕次数、小十一发旋的生长轨迹。 这些看似琐碎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汇聚成破解循环的关键密钥。 直到有一天,周砚白在暗房找到我,那时显影液正缓缓吞噬着9414张重复的底片,他的话让我如梦初醒:“你是唯一不受衔尾蛇仪影响的观察者,因为你的镜头在创造新时空。” 原来,我手中的相机,不只是记录工具,更是改变世界的钥匙。 校庆那晚,校园里热闹非凡。当《Call of Silence》的钢琴声与琵琶轮指巧妙融合,奇妙的事情再次发生。 我的取景框突然分裂成1914个平行画面,每个画面里的唐玖拾都在绯红广袖中藏着一把钥匙,有的是明代鲁班锁,有的是敦煌藏经阁铜匙,甚至还有731部队实验室密码筒。 段君彦在暗房显影灯下解开领带,神情严肃地对我说:“按下快门就是选择未来,江学姐,你才是真正的执剑人。” 从那一天起,我拍摄的每张照片都自带量子加密水印,小十一说那些像素点里藏着文明基因链,而她则在数学作业本上写满破译公式,我们仿佛在探索一个全新的宇宙。 后来,我凭借一组《非遗战争》获得普利策奖,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组照片动了手脚。 第7帧里,我用数码笔刷在唐明山的中山装口袋添上了衔尾蛇仪的轮廓;第13帧暴雨中的殡仪馆,暗部藏着手写体的《营造法式》残页。 领奖台上,我举起父亲的老理光KR-10,心中五味杂陈:“真正的摄影师都明白,我们从不记录现实,而是创造现实的母版。”摄影于我,早已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对世界的重塑。 小十一的家长会视频在油管上点击量破亿,镜头里她正用缠花工艺修复破碎的无人机,背景虚焦处是我精心设计的隐喻:段君彦的金融报表与唐玖拾的琵琶谱相互叠放,窗玻璃倒映着周砚白在古宅测量的身影。 小十一在TED演讲台上,晃着智能缠花发冠,真诚地说:“江阿姨的镜头教会我,真正的修复不是还原过去,而是把裂痕变成新的光源。” 发布会结束后,我在她书包里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江姨,下次把我P掉0.3秒,让观众多注意青花瓷裂纹里的莫比乌斯环】,这孩子的奇思妙想,让我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命运却在此时跟我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我被确诊为肺癌。确诊那晚,我躺在暗房地板上,整理着毕生的底片。 呼吸机的蓝光与安全灯的光线交织在一起,墙上9414次循环的唐玖拾的影像似乎也在为我哀伤。 突然,一张未曝光的相纸从《取景框文明史》里滑落,背面是父亲的笔迹:“给小夏:真正的永恒不在胶片,而在按下快门的决绝。焚化炉的温度是650℃,正好显影灵魂。” 我把理光KR-10交给小十一,在取景器里,她与两个父亲的身影渐渐融入晨光。最后一张自拍中,我的化疗点滴与显影液导管在构图中形成完美的黄金螺旋,这或许是我与世界最后的对话。 追悼会上播放的全息视频是我生前精心剪辑的。 段君彦的钢琴键化作衔尾蛇图腾,唐玖拾的琵琶弦编织着DNA链,小十一的算法模型在星空写下墓志铭:【此处长眠着用镜头对抗熵增的战士】。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30 首页 上一页 28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