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是个特例,因为常年在镇上做买卖,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他家有钱,所以黄念文定亲才格外顺利。不少待嫁女都很羡慕冯春花,毕竟黄家不光有钱,黄念文长得也很是俊秀。 董家的三个小子都比黄念文大,本来高氏还想等着大儿子回来娶亲后,再让两个小儿子成亲,毕竟关外这边小伙二十多岁娶亲很常见。 但现在董大力远在边疆,还不知道啥时候能回来呢,家里两个小儿子又到了娶亲的年纪,高氏怕好闺女都被挑走了,这才急吼吼地想先给两个小儿子定亲。 高氏花钱找媒婆张罗两个小儿子的亲事,但媒婆帮忙相看的闺女都不大和高氏的心意,高氏这些天急得嘴都起泡了。 高氏寻思,若是自家有了大瓦房,备不住能相到好人家的闺女,所以狠了狠心,借了些钱,打算把大瓦房盖上。 “哪能一口气盖完,小妹家也是今年盖点,明年再盖点,慢慢盖呗。” 金氏知道高氏的不易,她也刚给儿子定完亲,特别能理解给儿子盖房子娶亲的不容易。 金氏有两个儿子,要想给儿子说门好亲事就得盖两间大瓦房,好在两个儿子年岁相差得大,不用一口气把房子都盖上。 但董家不行,董家的三个儿子都到了娶亲的年纪了,董家暂时还没有分家的打算,那他家就得盖三间大瓦房,才能让三个儿子娶上媳妇,不至于打光棍。 这些年闹灾荒,关内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不少人都拖家带口来关外闯生活,现在关外人想分家分到好地方是越来越难了。 像董家这种没啥人脉,又有这么多的儿子的人家,要想把儿子们分出去,就得往更北的地方走。 越往北越冷,高山也更多,不到万不得已,老人们还是希望儿孙能守在自己跟前,承欢膝下。 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了,高氏更不舍得把儿子分出去了,反正现在还有不少山坡地可以开荒。 高氏和男人商量着,等两个小儿子成家了,家里人多地不够种的时候,再开点山坡上的荒地,这样也就不用分家了。 高氏和董大壮跟黄豆芽小两口打听了不少盖房的事,最后还是决定盖跟河套人一样的三间大瓦房。 倒不是董家老两口不喜欢黄豆芽家的房子,实在是盖不起啊。 若是盖成赵晟家这样的房子,董家得从外面借几十多贯钱,够他家不吃不喝还三年了。 而且他家也不能不吃不喝,不仅要留出吃喝钱,还得留出三个儿子娶媳妇的彩礼钱和办婚席的钱,杂七杂八的钱累在一起,也不是个小数啊。 都说生儿子好,但儿子多了也真是犯愁啊,娶媳妇就是一块大花销。 董家老两口都是急性子,决定好盖瓦房后,就立马去县里找人了,给他家盖房的人正是给赵晟家盖房的那一帮人。 工头跟赵家哥俩的关系处得不错,得知是赵晟帮忙介绍的活,这趟来还特意给赵晟带了点小礼物—两块小瓷砖。 据说这瓷砖是府城里的有钱人铺在地面上的,还挺贵呢。 赵晟自然舍不得用瓷砖铺屋地,就把这两块小瓷砖镶嵌在屋门口当装饰品用。 “明年我家也要盖大瓦房!” 见董大壮家也盖上了瓦房,村里不少人都惦记上了,尤其是付大郎他爹,更是在村里老少爷们跟前放话了,信誓旦旦地说明年就要盖大瓦房。 董大壮家的房子还没盖好,媒人们就陆续上门了,董二力和董三力很顺利就定亲了。 眼瞅着家里儿子都打光棍呢,再娶不上媳妇,家里就要绝后了,付大郎他爹灵机一动,寻思提前把盖房的话传出去,能骗个本村的闺女也行。 不过有闺女的人家也不是傻子,光听你嘴上说说就把闺女嫁过来,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付大郎他爹注定不能如意了。 “大力回来啦?” 赵晟盯着眼前的“硬汉”好一会儿,仔仔细细把人打量个遍,这才终于确定眼前人是自己认识的董大力。 赵晟和赵甫两兄弟刚从县里回来,去药铺送今年最后一批蜂蜜,两人路过永安镇时被人喊住了,回头一看,正是董大力一行人。 “赶紧把包袱放车上,咱一起回家!” 赵晟往董大力身后一看,发现都是同村出去当兵的小伙,正正好好是十二个,一个人不缺。 现在每个小子都长成壮实的老爷们了,身上都背了不少东西,赵晟赶紧让他们把东西放在车上。 十二个小子带的东西挺多的,把驴车都堆满了,赵晟和赵甫索性也不坐车了,跟着六人一起回村子。 “你们可算回来了,你们爹娘都老想你们了,大胆你娘没事就坐在家门口哭。” 赵晟见到大家都全须全尾的回来了,心里很是高兴,忍不住调侃了一下宋山家的大儿子。 “大胆第一年回家时,他娘抱着他哭,这回大胆回家,他娘的眼泪得把他家房子都泡了吧。” “大胆你回家得先把排水沟挖好了,不然你家房子真泡了,你都没地住了!” 一起当兵当了好几年,除了同村的情谊外,这十二个小子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听了赵晟的话后,大家纷纷调侃宋大胆。 宋大胆人如其名,胆子极大,在村里经常干惊险刺激的事情。偏偏他有个胆小的娘,他干点啥事,他娘都哭,都已经成了村里一景了。 “你们回家都别哭,谁哭谁是小狗!” 面对战友们的调侃,宋大胆不仅不恼,还给这帮人有力一击。 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离家的小子们也才二十来岁,突然去了离家那么远的战场,整天跟贼寇对峙,大家不仅想家还害怕,背地里没少在被窝里哭。 宋大胆的一句话,让小子们瞬间沉默了,全都加快了步伐,想要快点见到家乡的亲人。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9章 .边关局面 · 当兵的小子们回来了, 在莲花山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向平静的小村子,又有了新鲜话题, 足够男女老少们说到过年了。 儿子平安回来了, 一向节俭度日的爹娘也舍得花钱了, 要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 好好给他们补补身体。 赵晟卤了二十八只鸭子和五十多张干豆腐,黄豆腐炸了一百多根油条和一百多根麻花, 全都卖给了这十二户人家。 借了这十二个小子的光,黄豆腐和赵晟两人还小赚了一笔。不过毕竟是村里人,两人也是给了不小的实惠,倒是得了村里人不少好话。 “大将军站在我们大高台子上说话, 声老大了!我站在后面都震耳根子。大将军说,这帮贼寇是畜生, 就是欠揍了, 打一顿就消停了,然后大将军就带着我们把这帮畜生打跑了!” “这帮畜生平时也就敢欺负咱们老百姓, 碰到大将军时,就给耗子看着猫似的,跑得可他娘地快了, 我们追了好几十里地都没撵上他们。” 回家第二天, 董大力吃完丰盛的早饭后,就站在村口的大树下滔滔不绝地讲着他们去边关打仗的事情。 他讲得绘声绘色的,村里一帮老少爷们围着他,全都听得津津有味的, 时不时还要夸赞几句,给他喝个彩, 极大地满足了董大力的虚荣心。 “啥畜生啊,大将军的原话是说他们是禽兽,说他们欺软怕硬。咱们不能对他们太仁慈,要把他们打怕了,他们才不敢再过来欺负咱 。” 宋大胆嘴皮子不如董大力利索,讲故事也没有大力有意思,眼见着大力得了全村老少爷们的崇拜,他也赶紧见缝插针,想要享受一下被一帮人崇拜的感觉。 “畜生和禽兽都一样,反正大将军就是说贼寇们都不是人呗!大胆你别打岔,让大力接着讲。” 村民们正听着津津有味呢,对于大将军到底说的是啥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就想听听贼寇们被大将军打得有多惨,这样才能解气。 “大将军领着我们把贼寇们的老巢给端了,我们在边关等了半年,贼寇们都没敢往回抢。大将军瞅这帮禽兽应该是怂了,就让别的将军守在那里,领着我们回家了。” 董大力他们作为新兵,虽然也接受过训练,但到底不如上过战场的老兵。 他们这些新兵大多数时间都是驻扎在营地的,做一些安营扎寨和做饭的杂活,总共就去过四五趟战场,还都是去打扫战场的。 他们第一次打扫战场时,看到贼寇们的尸体都吐了,后来才渐渐适应。 至于大力跟村里老少爷们讲的这些话,都是那些上了战场的老兵讲给他们这些新兵蛋子听的。他为了在大家跟前逞威风,把事都按在他们自己身上了。 不过大力也不怕战友们揭穿他,因为其他人比他吹得还玄乎,他们十二个人现在是一个比一个能吹,把村里这帮男女老少唬得一愣一愣的。 不过董大力除了吹嘘自己的英勇善战外,别的话倒都是实话。 得知贼寇们被大将军撵回了老家,还失去了重要的城池后,村民们欢呼雀跃,全都给大将军喝彩。 百姓们终于安心了,暂时不用担心战争波及到自己了,可以安心过自家的小日子了。 大将军派了重兵把守要塞和贼寇们的重要城池,直接屯兵种地,以后那边就常年有官兵驻扎了。 将士们可以在边关结婚生子,不出三代人,贼寇们的老巢就属于关外人的了,贼寇们想越界是越来越难了。 莲花山村征兵出去的十二个小伙,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拿着朝廷发的军饷直接解甲归田,回老家继续种地。 二是回边关继续当兵赚军饷,而且朝廷免费给他们分地,他们一文钱都不用花就能白得一大片荒地。 而且当兵的年头越多,赚得军饷也就越多,即便是去了更冷的边关,他们依旧能过上富足的日子。 其实若是能吃得了苦,第二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仅有免费的田地可种,而且还有军饷拿。 贼寇们被大将军打怕了,一时半会儿恢复不了元气,边关暂时是不会打仗了,当兵不用上战场还有钱拿,这算是天大的好事了。 不过就是娶媳妇可能困难点,不像是在老家,爹娘能帮着张罗张罗。 虽然第二种选择最好,但是莲花山村里的小子们大多都选择了待在老家。 他们大多数都是家里的长子,而且也在边关待过,知道那边的日子有多苦。即便知道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但他们也不想再吃开荒的苦了。 董大力肯定是要解甲归田的,他家的日子过得好,他爹娘还给他建了大瓦房,他这次拿回来不少军饷,帮着家里还了一部分债务,家里日子不用过得太紧巴了。 十二个小子中,只有王三虎选择了返回边关。在战友们还跟村里的老少爷们吹吹乎乎的时候,王三虎鸟悄地离开了村子。 “我家三虎说了,他要回去赚军饷,到时候给我养老,给我家也盖上大瓦房。” 王三虎走后,王老二还在村里到处吹嘘他儿子孝顺。但明眼人和王三虎的十一个战友都明白,王三虎这是打算一去不复返了,以后肯定是在边关成亲生子了,这辈子都不会回来了。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1 首页 上一页 12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