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远在几百里之外,即便现在可以走水路了,但是翻山越岭还是要费不少功夫,一来一回至少得一个多月。 而且朝廷对驻守边关的将士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将士们一旦决定驻守边关了,想要出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毕竟好事不能都砸你一个人头上,又想白种地得军饷,又想家人团聚,那是不可能的。 王三虎为啥坚持要回边关军营,其实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数的。只有他爹王老二真信了儿子的话,以为儿子是给他赚钱去了。 这次王三虎回来根本就没把军饷都带回来,只带回来了一半,这说明他早就想好了,根本不想回老家了。 这一半的军饷就是给爹娘养老的,以后他往不往回捎钱都没心理负担了。 村里大部分人都是同情王三虎的,觉得这小子不回来是对的,他没当兵前过得是啥日子,村里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王三虎虽然是长子,但一点都不受宠,摊上王老二那样的爹,以后也给他留不了多少财产,这辈子都得活得憋了巴屈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村里也有不少人同情王四虎,毕竟王三虎跑了,王四虎就成长子了,以后他得跟他爹他娘一起住,这日子过得肯定得艰难。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觉得王三虎太不孝了,背着包袱就跑了,把爹娘扔下就不管了,诅咒他以后遭报应。 但无论村里人咋议论,王老二都坚信他家三虎会回来,给他赚军饷,也不知道王三虎到底跟王老二说啥了,能把他这个精明的爹骗得团团转。 王三虎一个人默默离乡后,剩下的十一个小子则全都留在了家里,开始相看媳妇。 他们早就到了成亲的年纪,但是附近十七八的好人家闺女都已经定亲了。 剩下些年纪小的闺女,人家还不着急定亲,反正等到十六七再定亲就赶趟。 现在小子们只剩下两个选择了,要么先订下年纪小的闺女,等着她们长到十八岁,要么就是跟那些不太好嫁的闺女成亲,彩礼多出些,这样也省得打光棍了。 跟其他战友比,董大力算是比较幸运的了,他以前跟黄念文一起卖过豆腐,在外村露过脸,不少人都是认识他的,对他的评价还是很好的。 再加上董家新盖了三间大瓦房,闺女嫁过来就能住进去,这也让不少好人家的闺女动心了,所以董大力很快就相到了可心的闺女。 一时之间,村里不少人都想盖间瓦房给儿子娶媳妇,但瓦房哪是人人都盖得起的,也就只能念叨念叨了。 为了不耽搁下面的两个弟弟成亲,董大力刚回家一个月就做新郎了。 高氏请金氏和黄豆芽帮忙给大儿子操办席面。 这两年,金氏和黄豆芽办宴席在十里八村都出名了,锅包肉和糖醋里脊是她们的招牌菜,家里有些钱的人家都优先找她俩操办席面。 金氏和黄豆芽现在操办席面的钱也涨价了,跟镇上大厨一个价,一桌八文钱。董家要办二十桌席面,黄家这对姑嫂光席面钱就一个得了八十文。 黄豆腐又卖了董家不少大豆腐和干豆腐,再加上租碗筷的钱,又小赚了一笔。 现在大河不好挂鱼了,不然黄豆腐和赵晟还能赚点卖鱼钱。 “豆腐啊,老董家都盖大瓦房了,你家还不盖啊?” 董家的席面办得漂亮,村里的老爷们坐在席上就唠起来了,跟黄豆腐一桌的村民纷纷问起他家的打算。 “不着急,我大儿子还小,还得过两年才能成亲,成亲前给小俩口盖新房就赶趟儿。” 黄豆腐笑呵呵地敷衍着众人,一向爱炫耀的他这次选择了低调行事。 毕竟刚买完两垧水田地没两年,要是再拿钱盖两间大瓦房,那村里人还不得天天盯着他家。 黄豆腐现在倒是不缺盖瓦房的钱,但他不想一股脑把钱都花光,他想等秋天时把粮食和棉花卖完了,大家手里都不缺钱时再盖房子,省得让村里人议论他家。 以前在老家遭排挤的经历让黄豆腐不敢轻易露富,生怕村里人欺负他家人少。 尤其现在朝廷不强制分家了,那些儿子多的人家,儿子长大后也都住在家跟前。这些人真要故意找他茬,也挺麻烦的。 “等明年开春我家盖房子,我跟你嫂子就跟村里人说,盖房子的钱是从你家拿的,你可别说漏了!” 黄豆腐为了不露富,打算找小妹一起跟村里人演场戏,好让村民们摸不透他家到底有多少钱。 “那你俩打算一口气盖两间大瓦房啊?”黄豆芽知道哥嫂的家底,此时见哥嫂搞得这样神秘,觉得他俩应该是想干件大事。 “你大侄子相中你家的房子了,让我俩给他盖个一模一样的!怕我俩钱不够,把他压箱底的钱都掏出来了,你说我俩能不给盖嘛。” 黄豆腐和金氏确实打算盖两间跟黄豆芽家一样的房子。一间房给黄念文小俩口住,一间房则留给他们两口子和小闺女小儿子住。 见过太多互相不对付的婆媳后,金氏是一点都不想跟儿子儿媳掺和在一起过日子。 她想过几年清净日子,等以后小儿子娶亲后,他俩再把房子空出来给小儿子成亲,然后再跟大儿子家一起住。 “我也相中你家房子了,等小文成亲了,就把小俩口分出去,他们想咋过日子就咋过,我跟你哥不瞎掺和,日子也能过得清净点。” 金氏和黄豆腐的打算,明面上不分家,但实际上跟分家过没啥区别了,以后赚的钱也分开,谁干活谁得钱。 他家现在有一垧旱田地和两垧水田地,家里还有一堆买卖可做,只要小俩口舍得花力气,肯定穷不了。 黄豆腐都想好了,等盖了房子,就给闺女攒嫁妆。 给闺女的嫁妆丰厚些,再把她嫁到家跟前,他们两口子也方便照看闺女。 至于小儿子娶媳妇就不用犯愁了,这小孩现在才刚学会不尿炕,等他娶媳妇时,家底肯定能攒下不少,绝对够他衣食无忧了。 再说了,大儿子九岁就开始做买卖了,黄豆腐打算等小儿子长到八岁时,就把他带去一起去镇上摆摊做买卖,省得他整天在家招猫斗狗,气得他娘舞了嚎疯的。 “我跟你哥都想好了,让他们哥俩自己赚钱。我俩赚的钱都握在自己手里,谁对我俩好,我俩就找谁养老,有钱在前面吊着,我就不信两儿媳妇敢不孝顺我俩。” 即将当婆婆的金氏,见过太多不孝的儿子儿媳了,所以早早就开始琢磨两口子的养老问题了。 琢磨了许久才琢磨明白,老人只要手里握住钱了,就不用受儿子和儿媳妇的气。 “把钱握手里,儿子儿媳天天都得上赶着去你俩跟前尽孝。我家老婆婆的日子为啥过得那么憋屈,还不是手里没钱!赵晟她奶手里有钱,他二嫂恨不得把老太太供起来。” 黄豆芽完全赞同哥嫂的观点,这年头,靠谁都靠不住,还是得靠钱。手里有钱,日子才能过得不犯愁。 金氏和黄豆腐均是一脸认同地瞅着自家小妹,发现小妹身上的优点还是挺多的,多有见地啊。 以前总觉得小妹太懒,都忽略她身上的闪光点了,以后有啥大事还是得找小妹商量,她这脑瓜子是真够用啊。 作者有话要说:
第110章 .毛衣毛裤 · “媳妇, 今天我捞的黄鳝老肥了!晚上咱炖了吃啊?” 赵晟刚从稻田地里回来,脚一滑摔进地里了,浑身是泥地走回家,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好心情, 因为他这次起地笼子的收获颇丰, 除了小虾小鱼外, 还弄回家二十多条肥实的黄鳝。 金银花摘光了,蜂蜜也割完了, 离摘棉花还有段时间,赵晟实在闲不住,没事就往水田地那边溜达,在河里放了整整五个地笼子。 现在河里的鱼是越来越难捉了, 赵晟已经很久没捉到大鱼了,只能靠地笼子捕些泥鳅和黄鳝吃, 不过收获也大不如前了。 “爹, 我娘让你先把鱼儿放水盆里,晚饭时炖!” 小灵芝正在屋里逗小牛黄玩呢, 听到爹爹捕到了肥实的黄鳝,馋得哈喇子都要流出来了。 晚饭时,黄豆芽挑了几条肥实的黄鳝炖了, 剩下的还养在盆里, 够吃几天了。 新鲜的黄鳝肉质嫩,味道鲜,别提有多香了,香的小灵芝都吃撑了, 躺在炕上消食,而小牛黄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姐姐吃得喷香。 “沈大人还说稻田地里能养黄鳝呢, 今年咱家稻子要是丰收了,明年咱就用稻田养点黄鳝吃!不过得用网箱养,不然这小东西会挖洞,跑了就捉不回来了。” 若是真能用稻田养黄鳝,那是不是自家顿顿都能吃到这么鲜美喷香的红烧黄鳝了,赵晟就忍不住憧憬起来了! “养!明年就养!”赵晟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好!听你安排!” 瞅着这么有正事的男人,黄豆芽满眼都是崇拜,星星眼眨都不眨地瞅着赵晟。 “马上就要摘棉花了,今年我跟孩子不在家了,直接去地里吧!去年董家的棉花就是在地里直接摘的,比咱们家摘得快多了!” 黄豆芽看着自家这个被晒得黢黑的男人,就忍不住心疼他。自己被养得白嫩嫩的,但自家男人却为了养家变得黢黑,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你跟孩子在家待着挑棉花籽就行,我自己在地里摘棉花就行。现在正是热时候,你跟闺女肉皮嫩,在地里摘一天棉花,脸都得晒爆皮了。” 有媳妇心疼已经让赵晟足够开心了,他可舍不得自己漂亮的小媳妇和白嫩的小闺女被风吹日晒。 “你自己哪能忙得过来,挑棉花籽赶趟,入冬前挑完就行。我都把草帽都编好了,还在草帽沿上缝了一圈布挡着,我跟闺女不会被晒到!” 去年是没法子,自己大着肚子,小灵芝又小,黄豆芽这才让男人把棉花摘回了家。今年把小牛黄背在身上,领着小灵芝就能进地里了。 黄豆芽不想浪费时间在家挑棉花籽。挑棉花籽不着急,在朝廷过来收棉花前挑好就行,可以抽空慢慢挑。但是摘棉花就比较着急了,棉桃一开,棉花就得尽快摘下来。 “棉花地那大太阳,你捂多厚都没用。我跟四哥都商量好了,去四嫂娘家那边雇几个人帮着摘棉花,他们那边是山地,没种棉花,不少人都乐意过来摘棉花挣钱!” 赵晟本来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雇人,但见自家娇滴滴的小媳妇铁了心地要跟自己下地,顿时就下定决心了,舍得花钱雇人了。 “别雇四嫂娘家那边的人了,雇来了还得供吃供住。咱在家跟前找人呗。” “董大嫂家人多,她家棉花都不够摘的,咱把她家的闲人雇来正好,咱不按天给钱,省得还得看着他们干活。咱就按十斤棉花一文钱的价雇他们,他们要是手快的话,一天能赚十多文钱。” 赵晟觉得媳妇的安排更好,能省不少事,直接就点头同意了。 他起身去隔壁跟四哥说这事,看他跟自己一起雇人不,黄豆芽则去了董家找高氏说雇工的事。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1 首页 上一页 127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