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李老四和韩老三一人分到了一个板车,不然几人去一趟镇上,都未必能把东西买全。 八个男人五辆车,有三个人就闲下来了,就算互相换着推车,也总有人推多推少,于是黄豆腐又让各家凑了三副扁担和六个筐。 要是东西买多了,就让余下的三人用肩膀挑担子。争取去镇上一趟就把东西置办全了。 现在家家都忙得要死,可没有功夫耽误在买东西的路上。 黄豆腐带着众人出发后,黄豆芽也休息好了,就带着两个娃娃出门拓展地图了,看看新家是什么样子的。 莲花山村因靠近莲花山而得名,黄豆芽站在空旷处,望了一眼莲花山,此山的面积倒是不小,但幸好不高,应该不会有大型野兽,至于山里有没有狼,还得问本地人。 所谓望山跑死马,莲花山瞅着挺近,但真要走过去,就得趴在半路上,为了自己的小身板着想,黄豆芽果断放弃了上山。 莲花山村是个有山有水的好地方,除了有座山之外,还有条小河,而且离着村落不远。 这一路上,黄豆芽带着两个孩子没少捞鱼,三人对小河都十分地亲切。 不过黄豆芽也再三告诫过两个孩子,没有大人在的时候,不可以靠近河边和井边。 还给两个孩子讲了很多河里和井里淹死人的事,吓得两个孩子绕着井走,就算是到了河边,也等小姑冲他俩招手,俩人才敢跟过去。 黄豆芽带着两个孩子沿着河岸走了一段,本想找点野鸭蛋,但一无所获,黄豆芽在河边歇息了一会,估摸着大哥也快回来了,就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家。 毕竟家里还有一堆活没干呢,现在可没时间游山玩水。 三人出门闲逛了一圈,大概摸清楚了莲花山村的地形,。 一路上三人都没碰到几个村民,估计大家都在开荒呢,毕竟是新建起来的村子,就算是前三行的老住户,也就只比黄家人早来半年不到。好些人都是秋收交税时,穷得卖房子了,逼不得已才搬来关外的。 跟黄家人一起过来的这波人,要比先过来的这波人稍微强点,毕竟在老家还挺过了一个冬天,思量再三才决定搬家的。 莲花山村离吉昌镇并不远,奈何路不咋好走,买的东西还多,还有怕碎的陶罐子,回来的路上走得小心翼翼的,所以等男人们到家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黄家出了两个驴车,自然是可以随便买东西,所以能置办得起的东西,黄豆腐一次性都买全了,暂时是不用再往镇上去了。 黄豆腐从镇上买了两张芦苇席子,正好可以铺在炕上,不怕褥子被弄脏了。 晚间睡觉时,黄豆芽提出要跟侄子侄女一起睡,黄念文年纪不小了,跟小姑一起睡还有些害羞,金氏就栓了根绳子,在绳子上挂了几件衣服当帘子用,黄豆芽和侄女睡在左边,黄念文睡在右边。 住在新家的第一天,黄家五口人全都睡得十分香甜,就连一向早起的金氏也睡到了太阳照屁股才悠悠转醒。 果然,还是在家睡觉比较安心。
第9章 .割草开荒 黄家五口人一觉睡到自然醒,吃了顿热乎的早饭后,就开始各自忙活起来了。 杨老六一大早就割了两筐草,感谢黄家昨天借的水桶和驴车,他见黄家人还未醒,也没吱声,鸟悄地把草放在驴旁边了。 还未等主人起床,黄家的两头驴儿吃了早饭,嚼着新鲜的青草,开心地在院子里尥蹶子。要不是被拴在柱子上,估计现在都已经满院子撒欢地跑了。 黄家用的柴火都是在院子里捡的废木头块,只够煮粥的,金氏特意省着用的,就连家里给新锅开锅的猪肉都没敢炖,就怕柴火不够用,猪肉再炖不熟。 新锅开锅可是个技术活,生猪肉下锅,在锅里不停地打圈擦拭,让整个锅面都有猪肉溢出的油脂,然后再撤火,把锅里黑色的猪油用抹布擦干净。 生肥猪肉表面焦硬后,用刀把焦硬的表层切去,继续擦,每多擦一轮,铁锅就会比之前更干净。 如此操作直到生肥猪肉不再变黑为止,一个铁锅至少要擦三四回肥猪肉。 用来开锅的猪肉,表面都已经黑了,上面还带着一股子铁味,照理说是应该扔掉的。 但穷人家哪有那么多的讲究,吃完饭不舔碗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扔肉呢。 这么大块肥肉,就算是全黑,也照样能吃。 这时候,谁还管肉好吃不好吃啊,有油水才是王道。有油水的伙食才能喂饱肚子里的馋虫啊。 不过穷归穷,金氏还是很注重生活品质的,把变黑的猪肉用刷子刷得干干净净,放在了碗里,等柴火够用时再炖上。 家里还有灶台要搭建,黄豆腐得留在家里做土坯,关外的土都是黑土,没法做土坯,做土坯需要用粘土。 黄豆腐跟村长打听了家附近有粘土的地方。地方有点远,在莲花山的东面。家里一头驴被他征用来运粘土。 打坯是个体力活,打坯需要四样工具,铁锨在吉德县就买了,石杵和石头板儿在路上寻摸个差不多的就行,坯模子是昨天黄豆腐特意花钱置办的。 要是放在以往,坯模子都是农家人自己动手做的,这年头,农村的男人要是不会点木匠活,都被村里人瞧不起。 家里的桌椅板凳,哪一个不是家里男人做的,要是对美观度没啥要求的话,柜子也是能做的。 无奈现在家里急用,而且开荒的时间紧迫,自然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做坯模子上,好在这种木制品也不贵,给了木匠两文钱,人家乐呵地卖了。 金氏带着小姑子和一双儿女赶着驴车去家里的荒地,打算先把荒地开起来,顺便在路上再捡些柴火用。 搬到关外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黄家人不用再为柴火犯愁了。 以前在老家时,柴火可是相当的难弄。 地里的秸秆宝贵,一部分留着喂家里的牲口,一部分要作为赋税上交给朝廷,仅剩下的一点秸秆,更是舍不得烧火,基本上都是换成粮食。 虽然秸秆换的粮不多,但总归比烧了合算。黄家日常做饭和冬天取暖全靠上山捡干柴。 因为老家在平原,离着山特别远,平时弄点柴火相当不容易了,每次都要赶着驴车去砍柴,一来一回,一小天就没了。 因为要熬煮豆浆,黄家用柴的量还要比别人家多. 金氏为了节省柴火,熬煮豆浆时,就会把粮食用水泡了,放在锅上蒸,靠着煮豆浆的热气把粮食蒸得半熟,然后再把粮食放进陶罐子里。 黄家的灶是连着的,豆浆熬煮好了,金氏就会把熬煮豆浆剩下的柴火用掏灰耙推到陶锅的灶下,连火星子都不放过,把柴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等到秋天时,全村人更是成群结队上山砍柴捡柴,就连落叶都不放过,把落叶都扫进麻袋里往家背。 虽然落叶不经烧,而且要是不干透了,烧起来还会冒黑烟,但只要能取暖,没有人会在意这些。 虽说关内没有关外冷,但是冬天也得烧火盆,要是不备够柴火,火盆烧不起来,屋里不够热,人就得跟寒冷硬扛了。 但数九寒冬,光靠硬扛,老人和小孩是很难扛过去的。 尤其像黄豆芽这种身体弱的,不仅需要常年吃药,冬天更是不能被冷到,黄家的火盆在冬天从来不熄火,那烧的可都是柴啊。 要么老话为啥说“ 娶妻当娶贤,娶妻不贤毁三代”。 黄家这样大的开销,家里还养着两个孩子,还能攒下钱,不得不说,金氏是最大的功臣。 关外虽说天暖的晚,但到了春天,野草也开始疯长起来。金氏特意挑了块平整、野草少的地方开荒。 几人选好了开荒的地方后,把车从驴儿身上解开,让驴儿在荒地上休息一下。 家里只有两把镰刀,金氏和黄豆芽人手一把,姑嫂二人需要先把高过膝盖的野草割掉,才能开荒。 割下的野草也没有浪费,全都被两个孩子抱到了板车上,等到了中午,拉回家晒干了,可以铺在炕上隔灰,而且睡觉时也能宣乎些。 在老家睡惯了床,到关外睡炕总是感觉有些硌得慌。
昨天事急从权,黄家人直接在土炕上铺了芦苇席子睡觉。芦苇席上有空隙,炕上的灰土都钻进褥子里了。 不过搬家的这一路上,被子也早就脏了,暂时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 家里定制的浴桶还没到,二十多天没洗澡,一路上风尘仆仆,黄家人现在也没干净到哪里去,新买的肥皂暂时还派不上用处。 饶是爱干净的金氏,对家里这帮埋了巴汰的小脏人也只能装作看不见,只盼着浴桶能赶紧做完。 姑嫂二人割了大概一分地的青草,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尤其是黄豆芽,更是歇了两回。 不过这已经算是不错了,要是以往,别说干活了,走几步都要喘一阵,看来移民的路上,带着孩子们下河捉鱼还是挺锻炼身体的。 姑嫂二人歇好之后,就把犁杖安在了驴身上,打算先把这一分地翻一下。 驴儿的力气不如黄牛,更没法跟水牛比,但拉一个犁杖还是可以的,尤其金氏选的这块荒地里的石头少,土也不是太硬。 驴儿吃饱喝足了,现在让它出点力气,倒是没尥蹶子,看来这小东西今天的心情还不错。 金氏在前面扶犁杖,黄豆芽则带着家里的两个小娃在后面捡草根和石头。 翻出来的草根要拣出去,不然等下了雨,这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就又该发芽了。 诗人看见野草会诗兴大发,写出“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脍炙人口的诗词。 而农民们见到这些生命力顽强的野草,啥浪漫的情怀都没有,只想“斩草除根”。 捡够一筐草根后,要运到路边,让太阳把这堆草根晒干。但以黄豆芽现在的体力,拎筐是拎不动的,只能跟侄子两人一起抬,这干活的效率可想而知,是得有多慢了。 眼睛是懒汉子,手是好汉子。干活不能光用眼睛看,你得动手干。 黄豆芽虽然干活干得慢,但一直坚持不懈地干,等到金氏把地梨完时,黄豆芽也运出去五六筐的草根了,虽然里面有一多半是两个孩子捡的。 看着路边已经成堆的草根,黄豆芽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自己也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自己不再是一个吃干饭的了。 金氏的眼光好,挑的这块地没有多少的石头,一中午过去了,只捡了半筐的石头,而且还都是小块的。 这些石头也没扔掉,全都装进了筐里,用驴车拉回家了。回家后直接堆在了院子的角落里。 虽然这些石头暂时用不上,但以后没准能派上用场,反正现在家里的地方宽敞,管它有用没用,都往家里堆就是了。 割下来的野草直接就铺在了院子里,天气要是一直晴朗,晒个三四天就差不多能干透了。 金氏一行人到家时,院子里已经堆了不少的粘土。黄豆芽捏了一下这些粘土。这些粘土稍微有些潮湿,看来不用浇水晾晒,可以直接用来打坯了。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1 首页 上一页 9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