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匹天丝云锦修补了他们的情谊,第二匹天丝云锦将陪着她嫁给最喜欢的人,这如何能说是没有缘分? “这次知道要好好珍惜了吗?” 江素卿释然,弯了眉:“知道了。” 姜辞站起身来,半开玩笑地开口:“终于是把你嫁出去了。” “府中还有两桩婚事等着我忙呢。” 与刚开始的淡漠不同,自从上次顾晴和林婉仪过府后,林氏对江娴的婚事好似一下积极了起来,这几日,日日给她送补品糕点,说是麻烦她帮江娴挑个好人家,还送了好些男子的画像。 姜辞把那些丹青翻来看去,没看出什么不同,老实地做个中间人,把册子全给了张氏,张氏乐意忙这些。 这日刚出门,天色一下阴沉了下来,姜辞伸手去接雨,丝丝雨线飘斜,落她掌心,秋日的雨总是一场凉过一场,也不知江逾明到了潮州,这场秋寒要怎么过。 秋叶在细篾下打了个旋,飘到了潮州的粮车边。 杜衡正带着人分粥,晌午的日头烈着呢,晒得他满额汗。 “等回家,娘子见我瘦了这般多,定是要责怪。”杜衡抱怨一声,抬眼望江逾明,同样是忙了一日,江逾明却丝毫不见疲惫,这会儿还在跟地方县令打听情况。 “潮州这些年都是怎么收粮的?” 被问话的是戌安县令徐阵。 徐阵长这么大,都还没见过这么年轻又这么大的官,说话时下意识两股战战,每说一句都要擦汗:“每年交粮两次,隔一年,三次。” 旱田先收,交一次粮,水田又交一次,就是不知这第三次从哪来的。 “为何要多交一次呢?” “说是太常仓要储米,以防灾年。”徐阵擦着汗,话都说到这了,乡亲们想问的话,他硬着头皮也得带到,“江大人,我们县里的粮食可都是按时交的,一次都没少啊,如今灾年,不说各地都有米吃,但各地都还算有粮周济,只有我们戌安,真真是一点米都没有了,我们辛辛苦苦交了这么多年的粮,到头来问上头要,都说没有没有……” 戌安是潮州地界最小的县城了,江逾明他们在潮州安顿的第二日,便启程来了戌安,走得这般急,便是想了解地方的真实情况,事实表明,确如江逾明所料—— 太常仓属于义仓,正是为灾年周转各地粮食,维持地方赋税而修建的。 如今大梁国运昌稳,百姓安康,并不缺粮食,每年所缴粮税不过十五税一,鲜少存在百姓交不起粮的情况,所收粮税一半上缴,一半直接充入义仓,以备不时之需,经年下来,义仓中储存的粮食数量非常可观,所以就算是灾年,也不可能到如今人在地上抢粮吃的地步。 义仓政策在各地州府都有明文规定,可落到偏远地区便不同了,交通不通,政策不便,上头官员说什么便是什么,空张嘴就说要多收一次粮,地方官员也不敢多问,压着底下百姓就是要交。 不过这事也好查。 江逾明问:“如今潮州地界,可是有哪处粮价高涨?” 徐阵也是小官,两耳不闻窗外事,听江逾明要问这,才匆匆派人去查,还以为江大人是要压粮价。 不过下午便来报了,说是苦阳凭空出现一个富商,带着不少粮食,已经卖了半个多月了。 江逾明眉心一蹙:“卖多少?” “一两三斗!” 杜衡两眼一黑。 几人连夜赶到苦阳,刚进城,便见苦阳县衙门口已经被灾民给围起来了。 府衙大门上还贴了许多纸张,江逾明叫人去拿来看,只见上面血红地写着几个字—— 求县令大人还邹员外公道! 奸商刘庆杀人偿命! 把刘庆赶出苦阳! 江逾明攥着纸,请了两个百姓来问。 那两个百姓一听他的奉京来的大官,连忙跪下高呼:“青天大老爷!您一定要给邹员外做主啊!邹员外一定是被刘庆那个奸商给逼死的!” 刘庆便是徐阵先前提到的苦阳富商,而邹员外则是苦阳本地人。 邹员外邹海骏是苦阳地界首屈一指的富商,家中是做药材生意的,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好人,经常组织义诊不说,还免费给穷人看病,如今潮州旱情,邹海骏更是第一批开铺施粥。 邹海骏的粥铺刚施粥没几日,刘庆便来了,运了几十车的粮米。 不想粮店开了十日,生意惨淡,米根本卖不出去了,刘庆愁了几日,一打听,原是此处有人在施粥。 为着此,刘庆不止一次到邹府去警告,可邹海骏一直不为所动,甚至还在粥铺旁把刘庆的不良行径一一披露,扬言,他邹海骏只要家中有一石粮食,便不会自己吃独食。 百姓们振奋不已,自发抵制刘庆,还有人趁着夜色去砸刘家的粮店。 刘家的粮店很快就开不下去了,可刘庆依旧没走,日日府门大开地一家人坐在院中用饭,饭香都要飘出街巷了,路过之人都对刘庆嗤之以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后来,邹海骏拿不出粮食了,粥铺开不下去。 走投无路之下,有人劝他跟刘庆买米。 邹海骏也是实在没办法,但为了百姓,还得硬着头皮去了。不想邹海骏刚上门说明来历,刘庆先是羞辱了他一顿,继而狮子大开口地要价,说是一两七斗。 跟着邹海骏前来买米的人听了,拳头都硬了,可再怒又如何?没粮了。 邹海骏掏光了大半的家产,买了米,众人都以为要有米吃了——不想,就在邹海骏回府的路上,他人坐在马车上好好的,忽然就中了风,还没等回府,人就死了。 这是一出,全县震惊,不相信邹海骏是中风死的,一口咬定是刘庆害死了邹海骏。 江逾明听完,觉得此事不简单,先是宽慰百姓莫要着急,并告知他们,这两日朝廷的赈灾粮便会到苦阳,最后还保证一定还邹海骏一个公道。 百姓一听这话,又重新跪了下去,高声喊江逾明青天大老爷。 江逾明千劝万劝,终于是把人劝起来了,百姓刚起身—— 杜衡开心地跑过来:“逾明,信寄出去了!” 江逾明身形一顿,想到信上的内容,耳尖一热,面色冷了三分,低声道:“知道了。”
第45章 见信如面 秋雨初歇, 奉京九月三分凉,枫叶夹霜,西风萧瑟几度寒。 修远侯府的碧西池, 藕花莲叶全谢,几个疙瘩在池中, 蜻蜓走水, 涟漪泛泛, 江娴已经穿上了莲青色的束领襟衫配着碎红梅的素纱氅衣,这会儿正打着团扇, 坐在四角亭里等人,没一会儿, 便见江涟打道而过。 “倒是许久未见二姐姐了。”江娴团扇遮面, 露出一双眼睛,毫不避讳地上下打量江涟, 素蓝碎花的齐胸襦裙,一看便是去年的款式, 鬓发上带着的钗子也是两年前的成色, 这样的打扮,她都不想承认这是她二姐姐。 江涟也是没想过会遇上江娴, 心头一跳,堪堪稳住步子,柔声:“也是许久不见三妹妹。” 江娴微微扬眉, 觉得她这话是在暗暗讽刺她先前被禁足的事。她请了江涟坐,让月见给她斟茶:“如今张姨娘正在为我的婚事操劳, 可是繁忙?” “姨娘素来无事, 也是难得有事可忙。” 江涟语声客气, 声调又柔又甜, “再说,我与妹妹同为一家,哪里说得上繁忙?” 江娴素来听不惯她的声音,听她话里张氏忽然得势的语气,更是忍不住面上嫌弃:“张姨娘到底是个姨娘,又是异乡人,怕是对我们奉京的世家背景不甚了解……” “我姨娘虽出身宜州,但嫁进府里也有十多年了,对奉京的大小事物还算了解,姨娘对妹妹的亲事很是上心,妹妹不必担忧……” 江娴冷笑:“张姨娘当然会上心了,背着人偷偷给世子夫人送礼,不就是想让世子夫人帮你挑个好夫婿吗?怎么?是瞧上了我淮安伯府这个大树好乘凉,想顺手钓一个金龟婿是吧!” “三妹妹何至这般说?”江涟没想到江娴说话竟这么难听,一时怒上心头。 可江娴全然不给她说话的机会:“江涟我告诉你,就算是我挑剩下的男人,也不是你能觊觎的,我劝你趁早散了那颗□□心!” 江涟气得脸都红了,她声音本就小,一着急,说话都带了哭腔:“姨娘不过是操心我的婚事,才托世子夫人帮忙,妹妹何必把话得这般难听?我本就到了年纪,也该相看郎君了,难不成只许三妹妹议亲,就不许我寻人家吗?” 江娴听她的声音就头疼:“如果姐姐只是想嫁人了,妹妹自是无话可说,可姐姐若是动了旁的什么歪心思……”江娴的目光直直地看着江涟,像是要把她看穿,“我便把话放在这了,姐姐想要找郎君,可以,但别想从我这里下手,我江娴的好处,可不是那么好占的。” “我从没想占你便宜!”江涟哭着说完这句话,转身就跑了。 江娴对着江涟的背影翻了个白眼,她还能看不出张姨娘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张氏的娘家在宜州,能依靠的只有侯爷,可侯爷对三位妾氏不偏不爱,三位姨娘争无可争,到如今,能拼的不过娘家出身,所以林氏才会在府里看起来略胜一筹。 如今姨娘们到了这个年纪,争宠的心早歇了,能指望的,便是儿女有个好前程、好亲事。 张姨娘与柴氏、林氏不同,她只有一个女儿,她比谁都想江涟嫁得好,所以江涟的婚事才会拖到现在,拖到她议亲。 捡漏嘛,矮个子里挑个高的都算张姨娘赚到,但张姨娘贪心,可着这点便宜还不够,另一头还不忘巴结世子夫人,想着世子夫人说不定能帮她寻个更好的。 江娴冷哼一声,这便是在她眼皮子底下偷东西,岂能让她如愿?她今日在此处等她,便是为了给她一个警告。 秋风飒飒作响,像是应声哗然,只可惜四方亭的小争执全然没影响到姜辞。 秋雨过后,天气转凉,便是燥意也散了几分,姜辞这几日有些上火,晌午张氏来寻她时,她还在煎菊茶。 张氏将丹青像挨个展开在姜辞面前,徐徐道:“这是城南孙家的二公子,年岁二九,前段时间秋闱,还是经魁之一。” 经魁可是前五,算是了得,明年会试中举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中举便有官可做,这孙二公子又出身中书省左司郎中,往后仕途还算明朗。 姜辞点头,持保留意见:“这人性子如何?” “才学家世都不错。”张氏顿了一下,“便是性子张扬了些,家里又宠得紧……” 姜辞眨了下眼,江娴自己就是跋扈的性子,这俩要是凑一块,往后的日子怕是不能安生,而且孙郎中既要儿子考科举,想来大抵是很重名声的,江娴如何说自己是淮安伯的侄女,也是庶女,前阵子又出了那事……
张氏见姜辞不吭声,便没往下说,又给她看了些别的男子的丹青像,看了有十七八个吧,姜辞觉得都差不多,堪堪有印象的,就是城西郑家的大公子郑骞,如今在光禄寺任少卿。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99 首页 上一页 4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