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一回的审查,沈岱要从容得多。他整理好衙门的文书,又给沈榆准备了些余杭的特产,便带着两位属官进了京。怎料沈岱刚一到吏部就被扣了下来,连同两个属官也一并被羁押。他的长随带着家书投奔到沈榆府上,沈榆急忙派人去吏部询问,才知道沈岱是被人参了一本。 参奏的罪名,便是在当年的审查中做假。 参奏的人明显是有备而来。沈岱何时上任、如何向民间借粮、借了多少、何时归还,都一一记录在案,且证据详实。最棘手的是,这些证据竟无一件是造假的,这便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了。按照“考功法”的规定,沈岱当要革职查办,永不起复。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这便是将一生都葬送了。 “你为何不来找我?”唐挽双眉紧蹙,看着沈榆。 沈榆叹了口气,说道:“当时抗倭形势正紧,考功法的推行又在最艰难的时候,我实在不能拖累你和元朗。沈岱的确是犯了错,可责任也不在他一人。那样紧迫的形式下,换了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为政勤勉,是个好官,真要这么毁了前程,就太可惜了。于公于私,我都得救他。” “所以你是怎么救的?”唐挽沉声问道。 沈榆的声音微微颤抖:“吏部清吏司郎中杜运生与我有些私交。我请他帮忙,撤了案子。” 京察期间,一切从严。整个案子必须全部抹去,才能保沈岱无虞。 “你糊涂!”唐挽扶桌而起,沉声道,“现在各司所有事务都要登记造册,你把案子撤了,那立案的记录呢?从接到检举到立案审查,经手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名字,全都有迹可查。纸是包不住火的。瑞芝,你这是徇私舞弊!” 沈榆的额上渗出细密的汗来。打从吏治改革一开始,他就在一旁协助元朗,这“考功法”是他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后果有多严重,他如何能不知道?可人心里总存着个侥幸。沈榆到底是内阁阁老,只要他想,总能打开一些方便之门。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沈榆告诉自己,今生只这一次,他以权谋私。 然而这种事,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也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件事终于还是没有掩盖住。几日前,内阁接到督察院上表,弹劾内阁阁老沈榆滥用职权包庇堂弟。那封奏表凑巧在晨会前被沈榆看到,于是他第二次以权谋私——将那封奏表藏于袖中,带出了内阁。 “这些日子,我一直忐忑。我怕奏折不止那一封,迟早会被你和元朗看到。匡之……”沈榆声音哽咽,“我知道,我做错了事。可我不后悔。我只是无颜再见元朗了。” ※※※※※※※※※※※※※※※※※※※※ 沈榆:我真的做错了吗?
第182章 元朗为了吏治改革耗费了多少心血, 沈榆最清楚。可惜沈榆做不到铁面无私。沈岱不仅是他同宗的亲人, 更是一个无辜的同僚。沈榆不愿让元朗为了自己而罔顾新法,所以干脆缄口不提。徇私、枉法, 只能他一人做了。 可眼下这个局面, 才分明最让人为难。 沈榆走后许久,唐挽仍怔怔地坐在桌前。昏暗的灯火下,她想明白了两件事。第一,沈榆并不是推动党争的元凶, 在背后搅弄朝局的另有其人;第二,那只黑手已经伸入了内阁。沈榆今日的境地, 当是被人设计。 不然, 沈岱怎么会那么巧就被派去了余杭?借粮填仓的证据,怎么会如此轻易就落入了他人之手?京察期间一切从严, 吏部的官员又怎么敢配合沈榆消案?这一切都太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唐挽不知道筹划这一切的人是谁, 但是她可以确定,对方的目的,就是要让内阁分崩离析。 “双瑞。”唐挽唤道。 “公子,我在。”声音从窗根下传来。 “备轿,去谢府。”唐挽道。 “公子,这都已经二更了。”双瑞说道, “况且这大半夜的, 会不会太引人瞩目了?” 唐挽挑唇:“对方都打到家门口了, 还有什么可藏的。明刀明枪, 跟他们干一场。” 双瑞一顿, 立时道:“是,小的这就去安排。” 元朗也还没有睡下。他披着竹青色的外袍,坐在乌木圈椅中,雪白的寝衣领口微敞,一身清冷萧瑟。烛光将他眼底的暗潮映得愈发明显,唐挽本已平静下来的心,也跟着起了波澜。 元朗抬手按了按额角,一声叹息:“瑞芝怎会如此糊涂。” “事已至此,我们只能先想办法保护瑞芝,”唐挽道,“另外,还可以顺着吏部杜运生这条线,查出幕后的主使。” 吏部所牵涉的那些官员自然要查,元朗此时的心思却不在这里。他抬眸,望向唐挽:“如何保护?” 帝国至高的权力就掌握在他们二人手中,想要保护一个人,有的是办法。可元朗偏偏这样问,语气寒凉,更有着三分无奈。 两人相识太久。元朗神情中的细微变化,逃不过唐挽的眼睛。她只觉得心口一悬,颤着声音道:“难道你要放任不管么?” 元朗起身,负手立在窗前,许久,说道:“人人都会犯错。你我也都曾为自己过失,付出代价。瑞芝何故例外呢?” “可现在是京察期间!一旦获罪便是一辈子的耻辱,连起复的机会也没有了,”唐挽仰头望着他的背影,急急说道,“况且学政改革正在紧要关头,稷下学宫的重建也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失去瑞芝!” 元朗转过身,幽深的双眸望着唐挽。这个被百官称作“冷肃寡情”的谢阁老,也只有在她面前,终于展露出了眉宇间的无奈:“匡之,你要我怎么做?” 救人的办法自然是有。不管是外放地方,还是寻个由头放于林下,只要让沈榆远离内阁,就无法成为弹劾的目标。等到京察的风声过去,再想个由头起复。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于新法的大局无碍。 可真的无碍于新法么?从古至今的律法,不过是约束百姓的工具。官员、宗室、皇帝,都可凌驾于法律之外,享受平民未有的特权。这也是每一个王朝于废墟中兴起,却终又归于尘埃的根源。 而新法的精髓,就在于无差别的平等。不论是官是民,但有过失,就该接受相应的惩罚。一个王朝不能承受两套制度,太阳底下,容不得特权。 沈榆是内阁阁老,于新法的实施有着巨大的功劳。可难道因此,他就能够享有被赦免的特权么?重典之下,不乏同沈岱一样无辜的官员。他们的声音又有谁能听得见? 唐挽恍然明白过来,这才是做局者的用心所在。内阁如果不保沈榆,就会失去一个的核心力量;可如果保了沈榆,就等于放弃了整个新法。 唐挽的肩膀微微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愤怒。虽说古来变法,未有不流血牺牲的。可她恼恨那些躲在阴沟里的小人,断送了她并肩战斗的同僚。 元朗从身后环着她,低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瑞芝今夜能来找你,说明他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做。我们也该留给他最后的尊严。” 唐挽双手握住元朗的手臂,深吸一口气,道:“元朗,就按照你说的做吧。” 她转过身,直视着元朗的眼睛,眸光沉毅坚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考虑那么多了。对方在暗,只会耍些阴诡手段;我们在明,便以堂堂之师,与他们决个胜负!” 元朗看着唐挽凛然的神情,心下慨叹,这便是他喜欢到骨子里的人啊。一颗赤诚之心,一身刚强傲骨;即便曾走过最黑暗处,却仍对光明报以忠诚。她的学识、格局、谈吐,无一处不吸引着他的目光。元朗忽然明白,自己永远不可能将唐挽圈在身侧。这样的人,值得一个更加宽广的天地。 建成四年的秋天,是一个多事之秋。 八月,内阁阁老沈榆上书自陈,引出吏部在京察期间徇私枉法一案,牵连出一众涉案官员。沈阁老自此致仕。内阁再一次发起各部司的自查,期间又有七人遭遇拾遗,断送了前程。 此事又在京城引发一番议论,其中一条与唐挽有关的阴谋论迅速崛起。人人都知道沈榆是谢党的核心力量,他此番遭遇弃市,等于卸去了谢阁老的一条臂膀。此事对谁最有利?当然是唐挽。不需要什么凭据来作证,唐挽的身份就是她的原罪。一时间人人都说,平时看上去和善可亲的唐阁老,才是最心狠手辣之人。 唐挽却丝毫没有理会这些议论。她的全部心思,都在营造一个更大的局面。 九月,黄河在邳州决口,十三道督察御史楚江奉命南下赈灾。民情尚可控,京城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骚乱。大庸的政权在北方,可多数的资源都出自南方。从南到北,每年几百万石的粮食,无数的丝绸盐铁,全靠着漕运维系。黄河决口后,从大宁到宿迁的一百八十里河水骤浅,江南粮船一概不能北上。京城的禄米要发,西北的鞑子要打。整个朝廷,瞬间陷入危机。 此时,工部尚书孙钊主张开通胶莱运河。胶莱河在山东,分为南北二流。南流由胶州湾入海,北流至沣县海仓入海,这是天然的水道。孙钊主张在中间开通河道,沟通南北二流。如此,漕运便可以由淮入海,经胶莱运河,走海沧口出海,直入天津港。大庸的粮船再也不用依赖喜怒无常的黄河了。兵部的军饷、户部的银米,也全都有了把握。 这不是孙钊一个人的构想。同样的主张,早在至和年间就被工部的一个小吏提出过。当时的工部尚书也算慧眼识人,兴冲冲地去找徐阶商议。不巧的是当时正赶上内阁大火,火势甚至延伸到了西苑。所有的人力物力,都被调去给皇帝修宫殿了。那封奏疏就被压在了内阁的桌案上,一放就是十几年。 如今形势不同了,黄河的决堤逼迫着内阁迅速做出决断。于是孙钊的奏本获得了批红,同时内阁还发出诏令,命山东沿线各府全力协助,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程。 唐挽给了孙钊半年。而孙钊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得胜回朝了。 获得了这样大的功绩,孙钊入阁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建成五年二月,孙钊封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工部;楚江赈灾黄河有功,与他同时入阁,兼掌礼部,代替沈榆继续主持学政改革。一个月后,翰林院大学士褚春彦入阁。如此,加上原本在阁的谢仪、唐挽和冯晋阳,内阁一共六人,这已是满员的状态了。 褚春彦是显庆年间的旧臣,是明确的唐党;楚江的座师是谢仪,可他又是唐挽在国子监时的学生,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一时看不透;孙钊的座师是唐挽,可又明明白白是被谢仪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他的阵营也要存疑。内阁中的局势,一时间扑朔迷离起来。 转眼冬去春来。三月,稷下学宫重开,于是京城里又有了新的话题。 稷下学宫只在至和年间短暂存在过,在当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却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被彻底拆除,甚至变成了“禁语”。至和一朝的老臣们听见这个消息,都心生感慨,有的还湿了眼眶。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再听见“稷下学宫”这四个字。 年轻的士子们却是第一次听说,少不得要四处打听。这个重建的“稷下学宫”,究竟是个什么所在? 京城里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也从来不缺讲故事的人。说书人一方醒木一张嘴,便将这稷下学宫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要说这稷下学宫的来历,便要先说到四个人。想必诸位也听说过,便是蔺如是、卢焯、赵谡和曾经的内阁首辅唐奉辕。传说他们都是文曲星下凡,满肚子的学问。他们轮番在这北门之下开坛授课。市民百姓、贩夫走卒,谁都可以来听。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们几乎把京城都给踩塌了。” “岂不是与当初北门开坛的唐阁老一样?”有人问道。 “正是,”说书人的声音抑扬顿挫,三言两语,便将昔日盛景都呈现在众人眼前:“那一年天降大雪,有学生冻伤了脚趾。几个儒商被这份向学之心感动,合伙修建了馆舍,为往来的学子们遮风挡雨。馆舍一起,许多四方云游的名家也都汇聚于此,传道授业,登台辩论。一时人人向学,个个思辩。那几年,京城的纸都卖出了金子的价钱。” 说书人正说得尽兴,忽然眼前一闪,竟是一块碎银子从天而降。他急忙仰头看去,就见二楼雅间内,一个白衣公子正倚窗看着他。 “多谢公子赏赐!”说书人将那银子掂了掂,心道今天有大主顾,得卖卖力气,于是更加口若悬河,“先说这蔺如是吧……” 唐挽靠在窗前,撇了撇嘴,道:“怎么不先说唐奉辕呢。” 坐在她对面的少年眨了眨,问道:“老师,这唐奉辕又是何人?” ※※※※※※※※※※※※※※※※※※※※ 欢迎新入坑的小天使!谢谢你们喜欢!也谢谢一直支持我的老天使们2333 话说,我发现我对乃们的生活状态都很了解。谁考博,谁考研,谁考雅思,谁有时差……是我这双眼睛看透太多,还是因为读者群里就你们几个? 内什么,宝贝们有看书口味相同的朋友,麻烦帮十黛推荐一下。十黛莫得好榜单,已经快要吃不起饭了。 爱你们,啾咪~
第183章 今日是皇帝十四岁的生辰, 唐挽一早就答应了要在当天满足他一个愿望。而皇帝的心愿, 就是换上寻常读书人的衣服,跟着自己的老师去街市上逛逛。 这是皇帝第一次出宫, 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唐挽先带着他在珠市口的古玩街上转了转, 又去西市瞧了些洋人们的玩意。眼看着快到饭点儿了,两人便进了这间茶楼,一面听书,一面用些点心。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56 首页 上一页 13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