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虽然变宽了,但是鱼却少了,赵晟和黄豆腐挪了好几个冰窟窿,但收获都挺少的。 每次起网,都让人失望,两人一气之下,直接不挂了。 挂这点破鱼,还不够网钱呢,还得在外面冻得丝丝哈哈的,何苦呢,躺在热乎乎的炕上多爽啊。 没鱼可挂,两人就彻底闲了,这人一闲,又想找点事干。 听说从运河可以直接走到隔壁镇上,两人的心思就又活泛了,逢六是隔壁永安镇的大集,两人就想着去隔壁镇看看,能不能做点买卖。 赵大丫和赵三丫嫁去的村子,都归永安镇管,但两人的婆家离永安镇比较远,所以赵晟小时候就去过永安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去过了。 黄豆腐倒是去过,是帮妹妹和闺女卖木耳,但后来发现县里的价格更好,他就再也没去过永安镇了。 俩人虽然都去过永安镇,但却没赶过集。做买卖前,两人打算先看看永安镇的情况,就打算沿着运河走去镇上看看。 小灵芝见爹爹拉着爬犁要走,就吵着嚷着要跟过去,赵晟拗不过自家闺女,就只能把闺女裹得严严实实的,抱着孩子一起去了。 黄念武也想跟着爹爹一起去,就学着小表妹一样撒娇,最后被他娘揍了一顿才消停。 到了冰上,赵晟和黄豆腐轮换着拉爬犁,小灵芝全程被大舅和爹爹抱在怀里,被裹在皮袄里,只把眼睛露在外面,暖和得跟自家炕头似的,老舒服了。 永安镇靠山,不少山民会来大集上卖山货,这都是吉昌镇大集没有的。 永安镇是大镇,赶集的人要比吉昌镇多一些,街上摆摊的人也更多,但卖吃食的摊位还真不算多。 好些吉昌镇卖的小吃,这边都没有,但也有几样吉昌镇没有的吃食,比如臭豆腐。 黄豆腐见到臭豆腐,立马就走不动道了,掏钱买了一份。 “你尝尝,可香了!” 黄豆腐把手里的臭豆腐递给赵晟,赵晟一闻到味,抱着闺女跳得老远,一脸的嫌弃。 “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黄豆腐边吃边向赵晟推荐臭豆腐,赵晟见大舅哥吃得挺香的,就捏着鼻子尝了一块,嚼完之后,发现还真挺香。 “大舅,我也要吃!” 小灵芝见大舅和爹爹光顾着自己吃,一点不管自己,馋得不行,挥着小胖手要吃的。 小灵芝如愿地吃到了臭豆腐,吃完一块还想吃。黄豆腐和赵晟也吃上了瘾。 这两大一小就站在臭豆腐摊旁吃了起来,吃完五份臭豆腐后,三人打嗝都是臭豆腐的味了,肚子都撑大了,三人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臭豆腐摊。 永安镇虽然是大镇,但除了臭豆腐,还真没啥好东西。 好歹来一趟,也不能空手回去啊,两人最后买了两斤松子回去了。 去了趟永安镇,两人都觉得可以去试试,于是就决定下个集去卖吃食。 驴和牛在冰上不好走,两人也舍不得让家里的壮劳力摔倒,所以就打算拉着爬犁去。 但东西太多了,小爬犁根本不够用,就花钱在木匠手里定制了大爬犁。 永安镇的大集得去,自家门口的大集也不能拉下,忙乎了几天,就到了大集的日子,这回赵晟胆子大了不少,直接卤了十只鸭子。 男人们在外面忙着杀鸭子,女人和孩子也没闲着,聚在屋里包春卷。 金氏要烙春卷皮,黄豆芽家用来烤肉吃的铁板子派上了用场。 这铁板虽然不如鏊子好用,但比铁锅是强了不少。 用棉花沾点油,在铁板上刷一下,抓起一团面,在铁板上转一下,一张薄饼就做成了,晾凉后就可以包春卷了。 金氏负责烙春卷皮,黄念文负责用铲子把饼皮铲下来,黄豆芽和黄念花则负责包春卷。 包好的春卷被放在木箱里,木箱被分了五层,每层都有小挡板,春卷都被隔开了,就算路上颠簸,也不会粘在一起。 这木箱是黄豆腐找钱老五做的,钱老五做得十分精细,要价却不高。 一层能放八十个春卷,五层架子正好是四百个。 黄豆腐听了自家妹妹的话,打算按个买,两文钱五个春卷。 黄豆腐带去的春卷皮薄馅料足,豆沙做得细密香甜,这个价算还是比较实惠的。 穷了一年了,手里有点钱,谁不惦记吃啊。越到年根,大家就越舍得吃。 黄豆腐卖的炸春卷,刚到集上没多久就卖光了,不少没买到的人,都让黄豆腐下个集多带点,把黄豆腐开心够呛。 赵晟卤的鸭子基本算是卖光了,就剩了点鸭肠。赵晟也懒得卖了,打算回去给媳妇和闺女打牙祭。 不过他家的肉冻倒是卖得一点不剩,挺出人意料的。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2章 .红枣馒头 · “你家这灶台搭得真好, 还能烤东西!” “这才放进去不一会儿,就能闻到香味了!”金氏蹲在小姑子家的灶坑边,一脸新奇地感叹道。 男人们出去赚钱了, 金氏想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 就做了些红枣馒头。 本想蒸着吃, 后来想起小姑子家灶台边上的烤窖, 就试着烤了几个来尝尝。 “我总用它烤鸡蛋,比煮的香!”黄豆芽坐在炕边, 拉开拉门,跟厨房的嫂子唠嗑。 黄豆芽家的这个烤窖就用水泥和红砖搭在灶坑里的,只要灶坑烧火,烤窖就有热气, 可以在里面烤东西吃,十分简便。 以前烤东西吃, 都是往灶坑里一扔, 烤完还得把灰吹掉。 现在有了烤窖,再烤东西就会干净很多, 黄豆芽经常用烤窖烤鸡蛋和咸鸭蛋吃,有时候还会往里面放点腌好的瘦肉条,下面垫着铁板。 烤好的肉干巴巴的, 跟肉干的味道很像, 撕成条慢慢嚼,十分耐嚼,而且越嚼越香,特别适合当零嘴吃。 “你家还有大枣没?要是没了, 我给你留点坐月子熬汤喝!” 锅已经大开了,金氏把蒸屉放进锅里, 就上炕了。 “我家还有半兜呢,够我坐月子吃了,不用给我留了。”黄豆芽指了指自己的炕柜,转头跟嫂子说道。 黄豆腐和黄豆芽种的枣树,今年终于结枣子了,因为是第一年结,所以结得不多。 红枣可是难得的美味,大人小孩都爱吃,出门溜达时抓一把放兜里,可以嚼一天。 你一把,我一把,两棵树的红枣就这么被抓没了。金氏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红枣就剩下小半兜了,都心疼坏了,赶紧把布兜藏起来。
所剩不多的红枣可舍不得直接吃了,金氏就想着换个吃法,蒸点红枣馒头吃,还能让这点红枣吃得长远些。 金氏在红枣馒头里下足了料,做得香甜可口,光闻味就让人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了。 把红枣洗净后放入锅中煮半柱香,捞出后把枣切成小枣块,怕小孩吃馒头时糊嗓子,金氏特意把大枣切得细碎。 把红枣碎直接和在面里,扣上盆子,等面团散发着淡淡的枣香后,就算发好面了。 金氏在揉做馒头时,又往馒头里加了糖浆,这一个红枣馒头别提多甜了。 红枣馒头还没出锅,枣香味就已经出来了,几个孩子在小屋里待不住了,聚在前厅往厨房里瞄。 就连黄念花也管不住肚里的馋虫,跟着三个小不点一起扒着厨房门瞄好吃的。 别说是小孩馋了,就是大人也招架不住啊,馒头刚出锅,黄豆芽就先咬了一口,还故意吧唧吧唧嘴,馋得几个孩子直噘嘴。 咬一口红枣馒头,不光是嘴里香,浓郁的香气还不停的往鼻子里钻。口感细腻,回味绵甜,真是让人百吃不厌。 “小灵芝,你娘多没正事,这么大的人了,还在那馋小孩。” 金氏看小姑子把几个孩子馋得小脸都皱巴了,又是无奈又是好笑。 “可不咋地!没正事!” 小灵芝和黄念武异口同声地“讨伐”黄豆芽,两个白嫩嫩的小娃娃奶声奶气地唠着大人嗑,把金氏逗得哈哈大笑。 金氏等馒头不那么烫时,才给四个孩子一人分一个,只有狗子怯生生地说了句“谢谢大娘”,剩下三个小没良心的,叼着馒头就跑了。 “哎呀,我们小金花也馋啦!” 小金花闻到香味,急吼吼地往五婶身边爬,小丫头长得胖乎乎的,圆溜溜的大眼睛眼巴巴地瞅着大馒头,那小谗样可爱极了。 “馋也不行吃啊,吃点鸡蛋羹吧!” 金氏把蒸好的鸡蛋羹端进屋,用小勺子一口一口地喂着小金花。 快过年了,村里不少人家都着急弹被子,赵甫和王氏整天猫在屋里弹棉花,就把狗子和小金花托付给黄豆芽照管了。 给小金花做鸡蛋羹的鸡蛋是黄豆芽家鸡下的,不知咋弄的,明明已经到了冬天,但还是偶尔能捡到一两个鸡蛋。 可能是鸡窝比较暖和的原因,赵晟和赵甫用盖房子剩下的砖和水泥搭了个新鸡窝,冬天天冷,鸡总在窝里趴着不出来,隔几天就能冒出一两个蛋。 这些鸡蛋都被黄豆芽攒了起来,打算留着坐月子时吃,偶尔拿出几个给孩子们解馋。 鸡蛋羹又嫩又滑,小金花吃得十分开心,边吃边咧着小嘴笑。 “你四哥四嫂是真能干啊,我去给蒜苗浇水时,往他俩那屋一瞄,瞅着两人身上的大褂落得都是毛毛,就露两个眼睛在外面。”金氏捏了一下小金花的小嫩脸,感慨道。 在关外住得久了,金氏也不知不觉变“懒”了。 关外的冬天太长了,一到冬天就得猫三四个月的冬,再勤快的人,总待着,也待懒了。 在关外,冬天能出去挂鱼的爷们就算勤快的了,赵甫这两口子天天干活,已经算得上是十里八村少见的勤快人了。 “也没白挨累,这一冬没歇过,钱也没少挣!”黄豆芽很佩服赵甫两口子,真的是靠勤劳致富啊。年初还到处借钱呢,这年尾就又攒下了不少家底。 “这可比在咱老家强多了,咱以前哪有这么多赚钱的门道啊。到了关外,才活得像个人了,只要肯吃辛苦,就不用饿肚子了,再动动脑子,也不愁钱花了。” “杜二嫂的信上说,咱老家连着旱了三年,大小伙子出去找活都找不着,这几年才缓过来,老家的日子不好过啊。”一想到老家日子难过,金氏就忍不住叹气。 虽说老家也没啥可留恋的了,但一听到老家人活得艰难,金氏还是忍不住地难受。毕竟是生活了小半辈子的地方,谁能不盼着老家好呢。 这些年杜家一直跟黄豆腐一家通信,黄豆腐和金氏都是通过杜家的来信来纾解思乡之情。 至于黄豆芽和侄子侄女,对老家是一点怀念之情都没有。 不过黄豆芽听到几个仇人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咋好,还是挺开心的, “哎呀,你就瞎操心!咱老家不是总那样嘛,旱了涝了也能收些粮食。遭灾了也就是吃不饱饭,人不能出啥事啊。” 黄豆芽十分笃定,老家就算遭灾了,也肯定不会出大事。前世天下大乱时,老家人都活得好好的,除了赋税多了,啥事都没有。
耽美小说 www[.]fushutxt[.]cc 福书 网
我期待烟花漫天,我可以永远靠在你左肩
自愿捐助网站
网站无广告收入,非盈利,捐助用于服务器开支!
怕迷路,可前往捐助页面加联系方式!
点击前往捐助页面>>
131 首页 上一页 119 下一页 尾页
|